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全国政协委员蔡秀军:

    让“实验室里的创新”转变为“病房里的疗效”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李文芳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1日 03版)

      【代表委员履职记】

      过去的一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步履不停,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他先后走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省级医院等单位展开调研。履职多年的他,每年都会在深入调研后,提交5到6份高质量提案。身为深耕临床多年的科学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他这两年履职中一直思考的重点命题。

      “随着公立医院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孵化培育形成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蔡秀军说。在与一线科研人员、专家团队、临床医生进行深入交流中,蔡秀军详细了解了当前医疗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他意识到,高水平科研平台布局不均衡、多学科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管理机制欠缺等问题,正是培育形成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阻碍。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破解的办法,也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蔡秀军建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亟须构建起以平台建设为基、协同创新为翼、成果转化为核、智慧医疗为器、管理改革为盾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身兼医院管理者、外科医生、博士生导师等多个身份,蔡秀军的很多建议来源于临床一线的实践与总结,他在所在医院探索出全链条创新生态,带领团队先后发明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创建腹腔镜刮吸解剖断肝法、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发明支架法肠吻合术及肠转流术等十余种原创性器械和术式,让“实验室里的创新”真正转变为“病房里的疗效”,让无数患者从中受益甚至重获新生。

      “龙头公立医院还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脉搏,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蔡秀军坦言,之前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已赋能公立医院,打造智慧医疗的样板,当前5G远程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成果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也势必会培育医疗领域新一轮的新质生产力。近日,他正全力推动所在医院与“DeepSeek”进行业务的深度融合。

      在蔡秀军看来,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提升医院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更是赋能整个医疗系统高质量运转的引擎。“在远程手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可通过搭建远程平台、开展带教培训等方式,不断下沉到基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蔡秀军表示,将继续围绕医学创新、智慧医疗、区域协同等领域积极开展实践、调研,他目前已经准备了两个相关提案,“希望将浙江省先行先试的经验提炼出来,进一步向全国推广,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李文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