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载体。哈尔滨音乐学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打造寓教于乐的音乐思政课,挖掘音乐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借助音乐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启智,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学院依托对俄地缘优势,始终坚持“高位起步、精英培养、尖端打造、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品德优良、专业优秀的高水平音乐人才,坚持用音乐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为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打造优质教师团队
学院注重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思政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帮助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做好“思政+音乐”育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建设者和推动者,让教师认清、认准音乐教育的思政育人价值,争做有思想、有情怀、有规矩、有理想的新时代优秀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学培训与学习活动,以赛促教,为教师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素养提供平台支撑,协助教师参与省级“思政领航 筑梦青春”团课大赛活动,在竞赛中提升教师的理论宣讲能力和思政教学能力,激发教师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壮大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学院领导班子开展“同上一堂思政音乐大课”教学活动,与青年交响乐团以“讲+演”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创新推出“理论教学”“实践调研”“学生座谈”的特色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具有思想性、理论性,且生动形象、充满活力与亲和力的思政课。
创新思政育人形式 提升音乐育人实效
学院积极探索“思政+音乐”育人新路径,创新“思政+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与思政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和平台优势,探寻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契合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创作系列音乐思政作品。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共青团百年MV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原创音乐将自身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奋勇前进的力量;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诗歌会、宣讲等为载体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学院开展“重温红色经典 铭记党的历史”“我和我的祖国”等系列主题音乐党课,将专业教学融入大思政格局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增设“红色经典音乐概论”“东北民歌”等课程,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浸润力。
依托社会大课堂 延伸学院育人阵地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舞台”,不断开创音乐课程思政新局面,有效整合学校与社会的优势育人资源,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交互,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化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立足办学优势,与哈尔滨大剧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搭建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黑龙江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等实践育人基地,为学生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展演提供平台支撑,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坚持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等各类专业竞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全面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开展惠民演出、参与社会调研、助力学校发展、成立红色宣讲团等,推动“思政+音乐”大格局建设。
打造“思政+音乐”品牌 奏响“音乐思政”新乐章
学院积极探索“思政+音乐”新范式,开发“思政+音乐”新品牌,形成“思政+音乐”融合发展长效化机制。注重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力和引领力,开设青马工程培训班,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将音乐教育与党史学习相结合、与党的科学理论相结合,推出“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学习教育系列课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打造“音乐+”形式,推出“我家乡的英雄楷模”等系列活动,通过录制短视频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育人路径。组织举办系列品牌音乐会,打造音乐厅里的思政课,选取融汇中国精神、民族气节、革命情怀的音乐作品,引领学生在演奏中感悟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打造艺术实践品牌,举办2025年新年音乐会,其中《我们与中国梦同行》《黑土赞歌》等集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向未来,哈尔滨音乐学院将持续探索“思政+音乐”的新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合理运用音乐文化资源,为师生打造愉悦的育人环境,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效提升学院育人成效。
(作者:史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