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
“尾巴较短、翅膀宽大的普通鵟,而这种体型更大但头部比例偏小的,名叫凤头蜂鹰,是春季的‘常客’……”
天刚蒙蒙亮,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观鹰文化活动的“观鹰课堂”就已经开讲,数十双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科普展板,上面介绍的是猛禽种类和迁徙规律。人群中,头戴遮阳帽、肩跨望远镜的讲师,正是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的协调负责人张鹏。
猛禽是对凶猛的掠食性鸟类的统称。其中,昼行性猛禽包括鹰形目和隼形目,夜行性猛禽为鸮形目,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猫头鹰”。
“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上空,也会出现猛禽?”面对学员的疑问,张鹏手指前方:“答案就藏在各位面前的山脊上——你们看,百望山最高海拔210米,从高空俯瞰,就像是茫茫西山向城市平原地带伸出的一个半岛,地势起伏较大,容易产生上升热气流。许多猛禽为了减少体能消耗,会选择天气良好的白天,尽量利用热气流和迎风坡上升气流翱翔。”
张鹏这一番介绍,让学员们对猛禽的智慧赞叹不已。
“瞧,对面‘282山头’上空,有只普通鵟正在盘旋上升!”大家连忙举起望远镜和照相机,或屏息观察,或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精彩瞬间。按照张鹏前一天发布的“课堂提示”,学员们皆有备而来,身着低色彩饱和度外套,观鸟时保持安静,生怕惊扰到它们。
“观鹰课堂”设在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监测点,调查员徐连敏早已到岗。作为一名有着7年观鸟经验的资深“鸟友”,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猛禽观赏的热爱:“和许多小型鸟类不同,猛禽基本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路途充满艰辛,有的羽毛破损,有的带伤飞行。从它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据悉,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开展13年来,监测项目的近百位调查员接力调查,目前已经记录到36种、超过18万只猛禽。
红隼、红脚隼、燕隼……在“观鹰课堂”学员们的见证下,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将8只被救助康复后的猛禽放归山林。望着猛禽身影隐去的方向,大家的目光写满不舍与祝福,久久不愿离去。
(本报记者 徐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