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走进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投大厦,阳光从镂空的采光屋顶洒下,室内自然通风,温度宜人;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智慧化操控系统随处可见,成为打造低碳节能建筑的典范。
“大厦自2024年落成后,实现了可再生能源能用尽用,屋顶光伏全年发电量约40万千瓦时;以地源热泵为主的复合式能源系统,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20吨,节能率达42%。”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晓丽介绍。
从总部大厦新建,到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的身影无处不在。在通州区运河园、帅府园两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绿色低碳可持续是改造的重点。如建筑本体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省30%的成本。
“目前城市副中心在京率先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标准,‘十四五’期间建设装配式建筑251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近63%。”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陈晓峰介绍。
2024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一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出台多项政策,聚焦141项重点任务,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建筑、交通、产业、能源等“含绿量”显著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年度成绩单。
行走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地,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一群又一群水鸟栖息其中。人在岸上走、鸟在水中戏,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通州区每年为上万只水鸟提供适宜的越冬栖息地,已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吕晓飞介绍。
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通州区共记录到鸟类289种。其中,有首次在通州“露面”的灰卷尾、北棕腹鹰鹃,还有时隔95年再次在通州被记录到的斑脸海番鸭……
在通州区上班的小李热爱骑行。她总结出自己心中的“副中心最佳骑行路线”——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出发,途经大运河森林公园、碧林涵虚景区、樱花庭院景区、玉带花溪景区、绿心夜赞景区等景点,最终回到起点,线路全程约8公里。
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如今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400余公里绿道纵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实现了百姓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愿景。
在通州,绿色出行也成为常态,公交线路越来越多,站点越来越密。“仅去年一年,通州区新开通8条公交线路,调整了13条线路,城区每500米就有一座公交站。”通州区交通委综合事务中心主任芮昕介绍,副中心已累计调整公交线路27条,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94.57%。此外,还完成了京津公路、武兴路等9条道路慢行优化,完成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副中心还不断加强绿色智能交通管理,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随着地铁M101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副中心轨道交通“一环六横四纵”格局加速形成,区域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大运河畔蓝绿交织,绿色低碳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当前,城市副中心正着力使用绿色能源技术推动能源转型,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走进北京艺术中心的音乐厅,立刻感到暖意融融。技术人员介绍,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内,除了采用全空气系统供热外,根据场地条件和需求,还采用了地暖、风机盘管等多种供热形式,热源来自地下150米的地热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万吨,节能率达45%。
在通惠河畔,一片沉寂多年的老厂区迎来新生——随着北京光学仪器厂更新改造,这里将变身为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园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进行建设,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电制冷”系统,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城市绿心、行政办公区均实现100%绿电供应。
“副中心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正是副中心保持生机勃发良好态势的深层内涵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绿色北京看副中心”,如今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当前,“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