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2月23日联邦议会选举的临近,使德国国内政治气氛日益紧张。近日,德国多个城市爆发反极右翼势力大游行,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反对各主流政党与德国选择党合作。
本次示威活动的导火索是德国最大在野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在联邦议院发起的一项关于限制移民的提案。为回应1月底在巴伐利亚州阿沙芬堡发生的持刀袭击事件,基民盟发起的这一提案呼吁实施永久边境管制。该提案最终因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的支持而获得了议会多数票。基民盟总理候选人默茨随即受到严厉批评,人们称其破坏了二战后德国全力构筑的“防火墙”,即主流政党不与极右翼势力合作的政治默契。
反极右翼浪潮席卷全国
系列示威事件已经持续数日。据警方统计,仅在柏林就有至少16万人参与游行。由于示威人数众多,不少示威者在国会大厦集结后纷纷涌向基民盟总部,柏林交通公司为此甚至关闭了国会大厦地铁站。2月8日在慕尼黑的示威活动规模更为庞大,约有25万人参与。示威活动还得到了包括教会机构以及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哥廷根的示威活动中,不少示威者静坐或向警方投掷烟头、鸡蛋和瓶子等物品,导致三名警察受轻伤。
2月8日,德国选择党在莱比锡举行的竞选活动遭到了示威者的攻击,警方不得不动用数百名警力保护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蒂诺·克鲁帕拉的人身安全。2月11日,克鲁帕拉在柏林举行的外国记协记者会上对记者表示,在莱比锡发生的示威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抗议活动范畴,抗议者破坏建筑物、袭击警察,阻挠并用言语侮辱德国选择党的支持者,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
与以往的游行示威不同,此次游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自德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包括政界、宗教界、体育界、环保组织成员以及普通民众,更有多位政客发声批评默茨借助德国选择党获得多数票的行为。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演讲中表示:“在德国,与极右翼合作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75年多以来,政界一直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即不会在议会中与极右翼结盟。你们(基民盟)在一时冲动下打破了我们的基本共识。”前总理默克尔也在个人网站中表明立场,“这个限制移民的提案体现了极大的政治责任感,我对此完全支持。但我认为在今年1月29日的联邦议院投票中不再遵守承诺,反而依靠选择党的选票形成多数这一行为是错误的”。默克尔还敦促所有政党超越党派界限,在事实基础上真诚合作,确保移民政策的调整建立在现行的欧洲法律框架之内,避免更多极端袭击事件发生。朔尔茨及外交部长贝尔伯克等政要也现身集会现场,对民众捍卫“防火墙”的行为表示赞许。
德国选择党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经济与移民问题交织是核心推力。近年来,德国经济持续低迷,2023年、2024年GDP分别萎缩0.3%和0.2%,企业破产创历史新高,能源危机与通胀加剧民生压力。与此同时,一系列涉及移民的暴力事件激化了社会矛盾,德国选择党借机将移民问题塑造为“国家安全威胁”,提出“封锁无证外国人入境”“取消乌克兰难民津贴”等激进的移民政策,吸引了不少对社会现状不满的选民。此外,全球极右翼浪潮的联动效应也不容忽视。欧洲极右翼政党如法国国民联盟、匈牙利青民盟结成“欧洲爱国者”议会党团,成为欧洲议会第三大势力,试图将反全球化、民族主义包装为“新政治正确”。此外,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公开支持德国选择党,更使其理念在主流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
德国选择党的崛起引发德国民众的强烈担忧。人们认为德国选择党的极端观点和政策不仅违背了德国的民主价值观,还可能加剧社会分裂,危及政治制度的稳定。此外,犹太团体和其他少数族裔也对德国选择党的崛起深感不安,担心社会包容性被削弱,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选后组阁或将打破政治禁忌
不少舆论分析认为,默克尔在大选前夕公开批评自己所属政党基民盟的总理候选人是一个重要信号,暴露了联盟党(基民盟及其姊妹党基社盟)内部在如何处理德国选择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尽管包括联盟党在内的德国各主要政党明确表示不会与德国选择党合作,但该党影响力的提升可能迫使主流政党在政策上向右倾斜,以争取选民支持。大选在即,德国选择党支持率的上升也会增加组阁的难度,这使得目前支持率最高的基民盟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大选后的组阁策略。
目前,德国选择党的政治影响力显著提升。民调机构INSA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月10日,该党支持率已达到22%,仅次于联盟党的30%。目前的执政党社民党则为15.5%。
从民调结果来看,各政党均无法单独执政,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联盟”,即基民盟和社民党两大传统政党的组合。但由于移民政策等方面的分歧,不排除谈判陷入僵局的可能性。“黑绿联盟”(联盟党和绿党)的支持率预计不会达到议会多数,无法完成组阁。对于联盟党来说,是否与德国选择党合作将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联盟党为组阁再次试探与德国选择党合作,打破德国多年来的“政治禁忌”,不仅将违背自身的承诺,还将进一步激化社会对立,甚至引发宪政危机;如果联盟党坚守承诺与德国选择党划清界限,那么可能要被迫组建三党联盟,届时其在移民、能源和经济等多个重大议题上将面临更大的妥协难题,德国“红绿灯”政府(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的解散就是前车之鉴。与此同时,德国选择党若维持20%以上的得票率,即使不参与组阁,也将影响未来关键政策的制定。
因此,德国的反极右翼抗议活动不仅是民众对本国极右翼势力的强烈反抗,更是全球极右翼势力上升背景下德国社会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近期的游行反映了德国社会对极右翼崛起的担忧,也展现了民众对维护社会多元性和传统价值的坚定信念。随着大选的临近,德国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考验——主流政党能否坚守政治默契,联手抵制极右翼政党。德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也将对整个欧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报柏林2月12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焦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