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半,零下20摄氏度,哈尔滨飘起了小雪。记者一走出亚冬会媒体村驻地,便看到接驳车司机周山已经等在门口。
车门打开,一股热气直扑脸。“温度合适不?冷了热了跟我说,咱随时调整。”趁着还没发车的工夫,周山又把地板拖了一遍。
记者半开玩笑地问,地板拖得这么整洁,脚踩上去不也是一摊泥水?
“那就接着擦呗。保障亚冬会代表哈尔滨的形象,必须收拾得‘立立正正’的。”周山开了十年公交车,平常都是服务本地乘客,“每天六点到岗,把车里外拾掇一遍,再把暖气打开,让车上的乘客舒适、舒心地到达目的地。有外国运动员坐我的车,还专门用翻译软件夸我服务好。那感觉,老骄傲了。坐稳了,咱们出发。”
在哈尔滨西站告别周山,记者登上了开往亚布力西站的“亚冬专线”D8001次列车。
“亚冬专线”是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保障亚冬会专门增开的6列“点对点”高铁列车之一。从哈尔滨到亚布力,赛事区域间最短间隔7分钟便有一趟高铁列车开行,平均每天运送旅客近4800人次。
列车过道里,一名来自柬埔寨的运动员正拿着赛事交通指引向乘务组列车长张悦提问。听清问题后,张悦从口袋里拿出几张卡片,马上做出了准确的回答。
是什么卡片的“信息量”这么大?列车到站后,张悦才得空为记者“揭秘”。“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便携提示卡,上面有预想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英文简称、习俗禁忌等。”张悦把提示卡一张张递给记者看,“每张都有不同的重点信息,乘务员能借助卡片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旅客提供精准的沟通与服务。”
“列车上还配备了便携翻译器,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同声传译,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旅客的需求。”张悦说。
刚到达亚布力赛区,就听说赛区医院成功完成了一台手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高山滑雪运动员阿林娜在比赛中不慎受伤,右膝关节剧痛无法行动。
“这是右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断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主任潘海乐与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韩剑锋对伤情作出了准确判断,精准定位韧带断裂位置,为阿林娜成功实施了“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仅用时45分钟。
“比赛前,我们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后的救治流程进行了多次演练,就是为了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运动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当然,我们最希望的还是运动员们都能安全完赛。”潘海乐说。
亚布力赛区有45个医疗点位、302名滑雪医生等医疗保障人员、1240套医疗设备器械,默默守护着参赛运动员的生命健康。
晚上8点,亚布力赛区的雪上项目赛事颁奖结束,记者才和早就约好采访的两名志愿者见上面。他们前一天凌晨才结束工作,第二天一早又要开始新的忙碌。
“我们的岗位是NOC联络助理,对接的就是咱们中国国家队。”提起自己的工作职责,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志愿者袁静远话语里透着自豪,“‘NOC’就是‘国家奥委会’的英文缩写,是最贴近各代表团和运动员的志愿者。”
同样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志愿者高涵接过话茬:“我们的工作是帮助代表团预约班车和场地,还要对接与代表团相关的住宿、餐饮、通信等工作,有时候忙起来一上午都顾不上喝口水。”
“刚到亚布力赛区时,这边的低温还是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从安徽来黑龙江上大学的高涵面对亚布力零下30摄氏度的温度还有些不适应,“后来真正忙起来时就不冷了,尤其是看到中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时,我们都热血沸腾,可激动了,仿佛奖牌也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在亚冬会的赛场内外,有约6000名志愿者从事着各类服务保障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次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浑身就充满了力量。”袁静远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着她和青年志愿者同事们的“亚冬瞬间”,“这次志愿服务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从运动员和志愿者小伙伴身上收获了许多感动,这将成为我的宝贵财富。”
照片中,一张张青春的笑脸仿佛有融化冰雪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士英 王东 本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