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不仅重新定义了消费行为,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心理与情感联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的形态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延展到塑造记忆与意义的层面。记忆消费,这一兼具情感深度与社会功能的新兴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形成并受到关注。记忆消费通过激发情感共鸣和建立群体认同,展现了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价值。例如,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退回周四”标签活动鼓励用户分享与过去相关的照片和故事,这不仅激发了用户对美好回忆的怀旧情感,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消费行为,如购买复古风格的服饰或经典商品。某些复刻版游戏机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许多成年人购买这类产品正是出于对童年游戏体验的怀念。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不仅推动了消费模式的升级,也揭示了消费对个体情感表达和集体记忆构建的深远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探讨记忆消费的心灵图景,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消费行为的本质,更为设计具有文化与情感内涵的消费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消费观念的时代演进
记忆消费指引我们从日常的购买行为中透视出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勾勒出一个新的消费时代的轮廓。记忆消费绝非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一个蕴含情感与体验,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深刻实践。
全球收藏品市场的消费趋势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收藏品市场规模估计为2942.3亿美元,预计2024年至2030年将以5.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从类型来看,2023年,复古产品以40.6%的最大收入份额引领市场。收藏家们正在寻求重温或保存与过去时代和珍贵记忆有关的记忆。复古收藏品,如经典黑胶唱片或复古玩具,可以唤起一种情感价值。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老式黑胶唱片已经复苏,2023年的销量达4100万张,比上年增长30%。此外,古董物品的稀有性也增加了它们的吸引力;稀有收藏品可以大幅升值,例如1952年的米奇·曼特尔棒球卡,在2023年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1933年双鹰金币在拍卖会上以超过7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复古玩具、稀有漫画书和历史文物等物品,都将个人与他们的过去或珍贵的兴趣联系在一起。
此外,迪士尼的消费模式也是记忆消费的重要体现。迪士尼通过其电影、角色和主题乐园,将童年记忆与消费体验紧密结合。许多人成年后也愿意为迪士尼相关产品和体验买单,不仅是为了获得产品本身,更是为了重温与童年相关的美好记忆。这种基于记忆和情感驱动的消费行为,充分体现了记忆消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消费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购买,更是为了构建意义,为了维护和强化我们的社会关系网。记忆消费的盛行,标志着我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消费的表层,而是逐渐向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层面迈进。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消费领域的风向标,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
社会融合下的记忆消费
在市场经济的脉搏中,消费不断展现其多面性,特别是记忆消费这一概念,它赋予了消费行为全新的社会意义。记忆消费在个体层面,是对生命经历的重要片段的缅怀;它绘制了与重要他人、重要时刻的联系。而在群体层面,它映射了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展现了群体的集体记忆如何形成和维系。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记忆消费已演化成一种表达自我和沟通过往的重要方式。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联系远超过交易层面,它们之间的互动建立了一系列情感纽带,体现了人们对自我故事的演绎和传承。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和互动成为个人记忆的延展,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不仅创造和巩固了自己的记忆,还参与了共同记忆的构建,促进了文化认同感和情感价值的形成。例如,宝可梦作为全球知名的IP,自1996年诞生以来,已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最初,它以游戏形式进入市场,迅速风靡全球,随后扩展至动画、电影、卡牌、周边产品等领域。如今,宝可梦不仅吸引着年青一代的玩家,更唤起了80、90后成年人的童年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个人记忆和共同记忆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共鸣和认同感的社会文化空间,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新消费体验的追求。
在社会的丰富纹理中,记忆消费绘制出了促进群体和谐与稳定的细腻轮廓。通过共同的消费行为,我们不仅再现传统,也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纽带,为集体的文化记忆增添了现代的笔触。如德国学者阿斯曼所说,它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营造了一个共享记忆的空间,是个体和社会共同构建、维护文化记忆的一种仪式。
记忆消费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传承,同样关乎未来的共同想象。集体活动,如传统仪式中的家族聚会、社区庆典,通过这些活动中的消费,新的集体记忆得以形成并随之传播,塑造了新的社会意识,巩固了群体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流逝,缺乏消费的集体活动变得寥寥无几,这进一步说明了集体消费在维护个体的社会归属感中的重要性。
记忆消费的日常呈现
个体通过购物、体验和分享,将消费活动纳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寻求自身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为消费行为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记忆消费的细腻存在,渗透在我们日复一日的活动中,给予这些看似简单的消费行为更深的文化和情感层次。
在这个由消费驱动的时代,记忆消费不单是关于个人的购物决策,它更是对个人和集体记忆的追溯和延续。它强化了我们与亲人共度的时刻,也重新诠释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记忆是消费产业链不断稳固和延展的媒介,是消费产业链的牢固结点。因为记忆留存的需要,消费行为得以在横向和纵向维度上不断拓展。就横向而言,记忆留存的需要使得一种消费行为引发相似或有关的另一种消费行为,如探亲消费引发儿时记忆消费;就纵向而言,记忆使某一种消费不断重复,如春节的记忆消费。总而言之,记忆促成了消费产业链的衔接。
记忆消费产业链涵盖了从创造情感到传达意义的多个环节。首先,企业通过广告、文化活动等手段赋予产品或服务以意义。其次,企业通过构建品牌形象,使品牌和产品成为个体或群体情感记忆的符号。再次,消费行为与记忆互相强化。一旦个体产生了与记忆相关的消费行为,这种行为将反过来强化个体的情感记忆。最后便是社交媒体的记录作用。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记忆消费的产业链。个体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消费体验,将记忆转化为社交和文化的资本,引导着怀旧成为一种消费趋势。这种记忆的社会建构过程不仅强化了个体的情感记忆,也为品牌和产品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这一连续的循环机制,情感记忆被激发、转化为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过来强化了情感记忆。这种机制构成了记忆消费形成产业链的基础,使得记忆不再只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更成为一个与商业、品牌和社交文化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消费的未来图景
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深刻塑造我们生活的时代,消费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技术的进步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消费行为,更留下了我们行为的痕迹——记忆的碎片。这样的趋势不仅凸显了我们对消费活动的深度依赖,如同网络聊天这类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也已成为我们构建记忆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塑造消费的新维度,构建以记忆为核心的消费模式,不单是一项促进消费的策略,它更关乎提升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演进,记忆消费的影响力将逐步扩散到更广的领域,构筑起一个更加庞大和多样化的产业生态。这一变迁不仅会影响个体和集体的记忆构建,还将改变我们的文化景观和生活方式。记忆消费将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哲学,它在不断变迁中塑造着我们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消费的力量——它不只是经济活动的表征,也是个体情感和集体记忆共同交织的历史。
(作者:王夏雨,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