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文化中国行】春暖闹元宵 月朗迎瑞年

    作者:本报记者 田呢 刘岩 张景华 雷爱侠 吴春燕 陈怡 王晓樱 王瑾雯 周仕兴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本报通讯员 刘旋 李格格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3日 09版)

        2月12日,表演者在“鸟巢”前进行白纸坊太狮表演。新华社发  

        2月12日,小朋友在安徽省淮北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参加舞龙闹元宵游戏。新华社发

        2月12日,社区居民在上海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厢遇85”社区长者食堂包汤圆。新华社发

        2月12日,游人在北京市海淀区同庆街赏花灯。新华社发

      【文化中国行】

      博物馆

    观民俗

      2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举办的“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元宵节专场活动举办。来自北京、山西、浙江、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非遗展演,让现场观众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元宵佳节的欢乐祥和。

      “祥龙昂首破云出,新春点睛启征程”。在极具传统韵味的点睛仪式后,伴随着激昂热烈的锣鼓声响,高约3米、长达150米的连城姑田游大龙登场。巨龙身姿蜿蜒,气势磅礴,凝聚了近30位福建手艺人的辛劳与智慧,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作为福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的重头戏,游大龙表达着当地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余韵未散,陕西富平老庙老鼓的表演者们身着传统服饰阔步入场,他们双手挥舞着鼓槌,震天的鼓点展现出三秦人民的豪迈与自信。甘肃凉州攻鼓子的表演者们则以“滚法”击鼓,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鼓槌上的彩色绸带迎风飘舞,浓郁的地域特色瞬间点燃全场热情。

      “快看,它还会变脸呢!”来自四川的川北大木偶和真人等高,造型逼真、制作精美,表演者凭借精湛的技艺让木偶做出旋转、变脸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速度之快、手法之精令人们连连赞叹。来自山西的左权小花戏节奏欢快,舞姿灵动,西峪口混秧歌则以梁山人物故事为内容,表演者时而排成“长蛇阵”,时而围成“圆圈阵”。

      别开生面的龙舞狮舞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引得众人拍手叫好。作为北派狮舞艺术的代表之一,北京白纸坊太狮以刚勇威猛、形神兼备而闻名,表演者们将“五狮戏球”间狮子摇头摆尾地嬉戏打闹演绎得惟妙惟肖,小朋友们更是看得目不转睛。四川泸州雨坛彩龙在表演者手中好似“一条耍活了的龙”,龙身跟随着鼓点节奏灵活舞动,时而盘旋,时而腾飞,似要冲破云霄。江苏直溪巨龙庞大的身躯和灵动的舞姿相得益彰,表演者们展现出蛟龙腾渊的威武气势,并巧妙地摆出“天下太平”字样。

      “大伙加把劲哟,让龙飞起来!”作为整场展演活动的压轴大戏,浙江浦江板凳龙在领舞者的呼喊声中舞动起来。伴随着鼓点节奏,129位表演者肩扛由66节板凳串联而成的巨龙,熟练变换“一字长龙阵”“大团圆”等阵式,绕场奔走。集剪纸、刻花、雕塑等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的龙身上,绘有佛手、寿桃、山水等寓意吉祥的精美图案,传递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本报记者田呢)

      北京

    赏非遗

      2月12日正月十五,“非遗里的大兴年”暨北京大兴天宫院街道“文化润天宫·非遗共传承”元宵节主题活动鸣锣开市。

      街市里,龙腾狮舞、锣鸣鼓响,好不热闹。北京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五虎圣会表演一开场,就引得市民游客纷纷叫好。表演者结合武术和戏曲,在腾挪间生动演绎赵匡胤为民除害的故事,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场的锣鼓声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三十年前,那时我和父母一起闹元宵特别开心。”居民李长平说,“小时候村子里逢年过节经常会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现在生活变好了,但小时候村里的那种浓浓年味儿没变。”

      摇元宵、包汤圆,虽然地域不同、做法不同,但相同的是对团圆的期盼。元宵铺子里热气腾腾,围满了不少一展身手的“大厨”。“以前总是买现成的,这是我头一次自己摇元宵。”市民马先生说道,“看着简单,自己上手的时候就难了,一会儿吃一碗自己摇的元宵,祝愿自己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据介绍,该活动汇集了传统花会、杂技表演、非遗手作、千人元宵宴等近60种互动体验形式,布展近50个非遗市集摊位,让市民充分感受“家门口”的文化魅力。

      “为做好节日期间文旅活动供给,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元宵节期间,大兴区举办民俗花会、非遗表演、灯会集市等庆祝活动130余场。”北京市大兴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玥涵介绍,“此次活动旨在为居民群众打造一场传统文化‘盛宴’,推动非遗与旅游、商业的有机融合,带动更多产业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刘岩、张景华)

      高铁

    猜灯谜

      2月12日正值元宵佳节,从张家界西开往香港西九龙的G6079次列车上,欢声笑语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正在精彩上演。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欢迎乘坐本次列车。今天是元宵节,我们特别策划了‘非遗焕彩,元宵共赏’系列活动,积极参与的旅客将有机会赢取精美奖品。”工作人员陈浩南主持道。接着,车厢内开始了猜灯谜活动。

      “请听题,耳朵长又长,尾巴短丢丢,专挑青菜啃,米饭不入口,打一个动物。三、二、一,开始抢答。”

      “我知道,是兔子,兔子的耳朵长又长,爱吃萝卜和青菜。”坐在妈妈怀里的小云抢答道。今年6岁的小云来自香港,四天前跟随父母前往张家界游玩,今天乘坐高铁返回香港。

      “回答正确!恭喜这位小朋友获得元宵一碗。”陈浩南面带微笑地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软糯外皮包裹着香甜内馅,诱人的香气引得更多旅客积极参与。

      随着一道道谜题接连抛出,活动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旅客们或低头沉思,或踊跃举手,沉浸在猜灯谜的乐趣之中。

      随着一阵节奏明快的锣鼓声音响起,在列车员的带领下,大家又玩起了击鼓传花游戏。

      在车厢的另一端,列车员吴贤章则为旅客介绍剪纸技艺。随后,吴贤章为在座的旅客分发了彩纸、剪刀等工具,并现场教授了剪纸的技巧。从简单的对折裁剪到复杂的图案创作,旅客们在吴贤章的指导下,制作得特别起劲。

      列车长朱立君表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剪纸、猜灯谜等文化活动,让旅客们体验非遗的魅力,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元宵节。”

      (本报记者雷爱侠、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刘旋、李格格)

      海南

    换鲜花

      “这个‘含猫灯’我想带回家!”2月12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忠介路上,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踮起脚尖,抚摸着一盏造型奇特的鱼灯。灯身金鳞闪烁,猫耳状的灯角微微颤动。在她身后,盏盏灯笼如星河倾泻,伴随着木偶戏的轻快鼓点和琼剧的婉转唱腔,身穿汉服的青年们手持鲜花,穿行于熙熙攘攘的人潮中。这是发生在2025年海口府城元宵换花艺术周期间的一幕。

      “以前元宵节是‘换香’,现在变成‘换花’了,但祝福的心意没有变。”在“琼台福地”的牌坊下,“老府城”符阿婆将一朵红玫瑰递给游客,脸上漾着笑意;文庄路上,身穿古代襦裙的“桃花仙”将鲜花塞给害羞的姑娘,她所在的“赠花团”不到两个小时便向路人送出了上千支鲜花。

      “元宵换香”的民俗在当地已有约1400年历史,自唐代贞观年间,府城百姓每逢元宵便互赠香烛祈求平安,后为防火患改为互赠鲜花,“元宵换花”便逐渐演变成海南的一张文化名片。2025年,这一民俗首次升级为“艺术周”,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府城的街巷化身流动的文化博物馆,吸引市民游客共赴跨越千年的约定。

      人流如织的街巷里,满头银发的琼剧票友与捧着糖水的少年并肩拍照,外国游客举着小灯笼向直播镜头欢呼;海南粉摊主麻利地给一碗碗热乎的粉浇上秘制卤汁,撒上花生和酸笋;清补凉小摊前的“换花盲盒”游戏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花灯造型的礼盒内随机装有玫瑰花、非遗剪纸或琼剧脸谱书签,如愿抽中了海瑞脸谱书签的游客兴奋不已。

      穿过人声鼎沸的街市,改编版换花舞正在海瑞故居广场上演,灯影绰绰处,宽袖翻飞。

      “灯火穿街巷,风华又一春。”千年府城的文化命脉,正随着元宵的花灯,为人们带来年复一年的欢乐与惊喜。

      (本报记者陈怡、王晓樱)

      广西

    逛灯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西南宁各大广场和街道,处处洋溢着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特别是青秀山的“壮美广西·灯耀南宁”灯会,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闺女你看,这个花灯真美,咱们一块儿合个影。”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周女士和女儿说道。周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们一家第二次来广西过春节,也是第二次来到青秀山赏花灯过元宵节,“广西花灯的意境美真让人大饱眼福”。

      一步一景美如画,“锦绣中华”超大型门灯,由“蝴蝶兰”打造的花灯拱廊,由群灯打造的烟花湖,赛博朋克风格的“机械恐龙”灯组……各类花灯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青秀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本次灯会总占地面积约926亩,将青秀山的生态文化与蛇年的节庆元素巧妙融合,展出各种主题的水面灯组、陆地灯组、通道氛围灯组等共45组。为了增添更多节日氛围,灯会上还安排了火壶表演、民族舞蹈等。

      花灯作为南宁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这份独属于南宁的灯火之美。每一次的花灯盛会,都是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诠释。

      (本报记者王瑾雯、周仕兴)

      新疆

    看社火

      锣鼓声震落枝头积雪,红绸带映红张张笑脸,天寒地冻也挡不住社火表演的热辣滚烫。

      2月12日清晨,新疆昌吉吉瑞祥影剧院前人潮涌动,8支社火队伍、6000余名演员蓄势待发,万名观众翘首以盼。11时许,5条彩龙点睛化龙腾空跃起,掀起漫天雪雾,一场社火表演正式拉开帷幕。

      看!威风凛凛的雄狮左右跳跃、狂欢劲舞,在梅花桩上如履平地;手持彩扇,身着彩衣的舞者步履轻快,跟随锣鼓铿锵掀起一片欢乐海洋;“新疆花儿”“新疆曲子”歌声婉转悠扬,“黑走马”“麦西来甫”舞姿独具特色,热情奔放……多种文化艺术大荟萃,共同庆祝元宵佳节,是昌吉社火表演赛的一大特色。

      昌吉市社火表演赛已有42年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陕甘移民将秧歌、高跷、锣鼓带入天山北麓,与新疆本土的“麦西来甫”“黑走马”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新疆社火”。自1983年起,当地政府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社火表演。每到这一天,大家都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观看社火表演。2021年5月,昌吉“新疆社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队伍里,最热闹、最有特色的当数哈萨克族舞蹈挤奶舞和民族大团结舞蹈《母亲是中华》章节。表演中,演员将传统秧歌社火中的舞龙、舞狮与哈萨克族风情的冬不拉弹奏融为一体。和着阵阵锣鼓,蛟龙出海,南狮威武,330多名各族农牧民踏着欢快的节拍闪亮登场。

      “每逢元宵佳节,通过社火表演这一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各族群众不仅可以共享文化盛宴,还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昌吉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郭国良表示。

      (本报记者赵明昊、靳昊、孙金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