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作者:白金龙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1日 13版)

      【一线探索】 

      语文课上,张怡卓老师这样给孩子们介绍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豪迈奔放的信天游、惟妙惟肖的陕北剪纸、气势磅礴的横山老腰鼓……厚重的黄土和奔涌的黄河在这里交织,共同孕育出璀璨的非遗之花……”

      思政课上,肖晶老师一脸自豪地给九年级的同学们讲道:“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84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同学们,咱榆林可是当之无愧的非遗之城!”

      操场上,满头大汗的刘佳颖同学刚跳完腰鼓操,便迫不及待地问舞蹈老师:“老师,我们跳的腰鼓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剪纸社团里,榆林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国翠老师正耐心地指导着同学们:“这个地方还要再剪一刀,这样,‘富强’两个字就呈现出来啦!”

      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场景,正是我校积极传承非遗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北师大榆林实验学校依托榆林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挖掘非遗的育人价值,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学校将非遗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传承。学校积极引入一大批陕北特色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社团课程、工作坊、展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如今,陕北秧歌课间操、陕北说书、横山老腰鼓、陕北民歌、剪纸等,早已成为学校常态化教学内容。学生们在腰鼓的铿锵节奏中,感受陕北人民的热情与坚韧;在秧歌的欢快舞步里,领略乡土文化的生动与多彩;在剪纸与泥塑的创造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创意。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是我校的育人宗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已成为孩子与老师的共同成长之路。未来,我们会继续将非遗运用于课堂实践,并不断传承创新。

      (作者:白金龙,系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