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捕“风”捉能

    作者:本报记者 陈慧娟 任爽 本报见习记者 张楠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1日 05版)

      【现场目击】 

      1月19日,“凌风号”在吉林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成功下线,这是国内首个下线的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

      这个超大功率风电机组应用于“沙戈荒”地区。记者走近它时,脑海里只重复着一句话:“这是真正的庞然大物!”——机舱长度超15米,风轮直径可拓展至250米以上。以年均风速7.5米/秒计算,“凌风号”单台机组每年可发电约3800万度,相当于1.2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生产如此庞大的叶片并非一次成型,而是要用特殊模具,分别生产上壳、下壳和梁芯,最后合成一个整体。走进“庞然大物”诞生的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有序作业。许多大车载着风电叶片依次排开,准备送往风场。

      风场就在当地。提到吉林省的自然条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冰雪”,但很少想到“风光”。事实上,吉林省西部处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西南气流通道上,地势开阔,是我国东北地区风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一直以来,位于吉林省西部的松原市以石油工业为经济主命脉,而如今,以新能源为主攻方向,风光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强劲引擎。

      “正因为风叶庞大,风机叶片运输成本往往占到价格的5%以上,如能实现整机及叶片等零部件本地化生产,将大大降低这部分费用。”吉林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阳说。

      2022年,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建成,标志着松原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聚集效应很快形成:2023年,以中车新能源、吉林油田风光发电等项目为核心,松原形成首个投资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为该市全面振兴增添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陈慧娟 任爽 本报见习记者 张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