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星期一

    构建上下游贯通的流域生态治理体系

    作者:李宗尧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05版)

      【专家视点】 

      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实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必须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统筹推进,必须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必须注重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协同合作。

      湖泊治理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是我国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高、大中城市密集的区域之一,太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命脉,治理的难度更大。江苏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持续纵深推进治太工作,2024年湖体平均水质重新回到良好状态,实现太湖治理的历史性突破。

      新时代太湖治理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实践伟力,探索了构建上下游贯通、区域协同流域生态治理体系的现实路径。

      构建流域一体化生态治理体系,需要以绿色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突破传统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以协同共赢的机制平衡多元利益诉求,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决摒弃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确保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绿色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整体性原则,以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流域全要素治理。注重流域的空间整体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筹水域、陆域、大气综合治理。通过“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划定治理单元,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坚持系统性原则,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治理体系。增强流域“一盘棋”意识,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源头严控增量输入,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源头上减少入湖(河)污染负荷。过程严管截污减量,通过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整治、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建设滨湖(河)湿地缓冲带、生态护坡等工程,加快打造水体的“前置库”“净化池”,有效拦截消减污染负荷。末端修复提升自净能力,实施生态清淤,减少内源污染,推进退田还湖、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科学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流域内生自净能力,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坚持协同性原则,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机制。注重纵向协同,强化中央统筹与地方实践的衔接。注重横向协同,统筹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利益共享,完善跨区域考核机制、督导机制,注重流域内分区差异,完善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注重社会协同,明确流域内各方“责、权、利”,激活企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创新性原则,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赋能治理升级。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同位素分析、污染物指纹库等污染溯源技术,精准识别污染来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快速锁定外来入侵物种,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推广人工湿地、生态清淤、藻水分离等技术,多措并举削减污染负荷,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深化河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综合改革,将治理责任嵌入综合考核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制度体系。

      (作者:李宗尧,系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