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我科学家首获卒中临床医学最高奖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通讯员 卢国强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07日 08版)

      本报北京2月6日电(记者田雅婷 通讯员卢国强)在刚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40年来,王拥军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疾病的防、治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突破性研究。研究团队通过系列研究,找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改写了全球诊疗指南;对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进行临床研发,证实这3种药物在卒中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使其逐步应用于临床,彻底解决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药物短缺难题,打破卒中领域溶栓药物的国际垄断;综合应用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并证实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使得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

      此外,王拥军还带领团队整合国产自主产权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系统和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将传统模式的各环节高度组织化,创新设计“急诊卒中单元”,将这一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为更多患者争取到治疗机会;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覆盖全国的“国家—省级—地方中心”三级国家卒中临床研究网络,首创脑血管病药物研发逆向转化新范式,实现从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知识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将发现新药靶点到药物上市时间从近20年缩短为3至7年,有效打通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最“堵”环节,形成可复制的临床研究“天坛模式”等。

      王拥军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和团队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然而,使命尚未完成,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试验结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