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
从冰雪精灵到双龙探极,从冰下湖泊到臭氧空洞,从南极探险到极地治理,从极地科研到极地科普……走进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走廊两边墙壁上的展板让人目不暇接。
“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说。
尽管时隔二十多年,张小红依然清晰记得自己1998年首次前往南极参加科考的情形。当时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创始人鄂栋臣教授联系张小红的导师帮忙推荐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学生。就这样,还是大地测量学专业学生的张小红和南极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一位国际测绘权威来校讲学,在现场聆听时,我为中外学术差距之大深感震撼。回想起导师刘经南院士、李征航教授平时所讲的我国测绘事业筚路蓝缕,我扪心自问,我们能不能奋起直追,让我们国家的遥感测绘与国外平起平坐?”博士毕业的张小红留校工作,心无旁骛地投身测绘事业。
“每次给学生们上课,看到他们如饥似渴的眼神,我特别开心。”张小红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自己特别珍视武汉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因为这是完全由本科生、研究生一票一票选出来的。
目前,武汉大学连续举办12届师德标兵、15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17届“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以“农田院士”朱英国为原型拍摄电影《朱英国》,采写出版《经纬冰穹:武汉大学极地科学考察故事》,生动讲述武大优秀教师故事。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是武汉大学始终坚持的基本教学制度,六位院士联袂为本科生讲授“测绘学概论”的佳话,至今仍在教育界传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武汉大学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此外,武大在学校最高的学术殿堂——樱顶老图书馆礼敬新入校的教师,率先在全国高校中高规格举办引进人才入职典礼。学校连续举办6期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引导高层次人才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
“我特别感恩老一辈学者。我觉得老中青教师间最大的传帮带,就是学科、平台上的传帮带,把年轻人放入学校学科建设的梯队之中,发挥他的专长,引导他成长成才。”全国模范教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佘双好和学院同事们进西藏,到新疆,访宁夏,出国门,去感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佘双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专项,让思政课教师有更多机会更好条件习得书本之外的体认。”
不只是思政课教师,武汉大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等,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武汉大学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育人队伍,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学校现有教师3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2位。
“去年,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小红说,这是学校的荣耀,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激励和鞭策。
(本报记者 张 锐 王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