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6日 星期日

    福建松溪酸辣肉皮:

    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作者:本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6日 05版)

        周艺珣 绘

      【至味人间】

    开栏的话

      民以食为天!

      还记得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掀起的文旅热潮吗?一把烧烤、一份麻辣烫带火一座城,让人欲罢不能的味道,足以引发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向往,足以引领人们踏上一趟充满期待的旅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泱泱中华,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独特的佳肴珍馐。美食,不仅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体验,更是生活的滋润、文化的沉淀。

      我们这一生,从出生到老去,离不开那一口口的美食。它是一日三餐的抚慰,是市井长巷的烟火气,是游子对故乡最绵长的记忆,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

      梁实秋说,人之犯馋,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钱锺书说,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汪曾祺则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

      即日起,本版开设“至味人间”栏目,带您从各式各样的美食里,寻一方风味,探一地文化,品一味人生。

      且来尝尝吧,感受这至味人间!

      “回家第一件事,吃酸辣肉皮!”

      在闽北山区,绿水青山间隐匿着一座古韵悠长的小城——松溪,这里不仅风景如画,还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地方佳肴。其中,最负盛名、最被无数游子挂记的,无疑是胶软鲜香的酸辣肉皮。游子归家时,这是家常的味道;游子离家时,这是乡情的牵绊。

      初见之下,这道菜色泽诱人,红亮中透着几分油光,瞬间抓住你的视线。肉皮经过精心挑选与处理,薄如蝉翼却又韧性十足,每一片都像艺术品般铺陈在盘中。而那酸辣之味,便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刺激,更是对生活热情的直接表达。

      制作酸辣肉皮,是一门世代传承的手艺。师傅们需选用上好的肉皮,经过煮制、去脂、晾干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匠心。煮制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既要保证肉皮软而不烂,又要保留其原有的胶原蛋白,使最终的成品既有嚼劲又不失柔滑。而去脂环节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只有彻底去除多余的油脂,才能让酸辣之味更纯粹地渗透进每一寸肉皮之中。

      酸辣酱汁的调制也至关重要。松溪人善用本地特产的辣椒与米醋,搭配精心调配的香料,如蒜末、姜末、花椒等,慢火熬制直至香气四溢。这酱汁,既酸得开胃,又辣得过瘾,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交织,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平衡,同时碰撞着味蕾,那感觉妙不可言,让人一尝难忘。

      当酸辣酱汁与肉皮相遇,一场味觉盛宴就此拉开序幕。轻轻夹起一片肉皮送入口中,先是酸辣的冲击,瞬间激活了口腔的每一个角落;随后是肉皮的弹韧与醇香缓缓在口中化开。那种满足感,仿佛松溪的山水灵气都在其中。继续咀嚼,酸辣与肉香交织缠绵,让人回味无穷。

      生活在群山峻岭中的闽北人,脚下有山,舌尖也离不开山。林间、田野……闽北美食讲究就地取材,这也是其味道无法在外地被简单复制的原因。在松溪,酸辣肉皮是松溪“八大碗”的固定菜品,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也是餐馆的招牌菜。老食客随口就能说上两句这道菜的历史:最早是把肉皮挂在砖窑或瓦窑口让油滴下来,后来更多用清水沙爆炒,既能去除肉皮上的油脂,又能使其均匀受热;肉皮发完后卷起来,形状好像船上的帆,因此这道菜有一帆风顺的寓意……“食材取自乡野,味道始终是记忆中的家乡味道。”老食客们说。

      新品尝的游客,则被这道菜的独特口感所征服:“吃完这道菜,对闽北饮食文化和松溪这座小城更好奇了,想尝更多这里的美食,想看更多这里的美景。”

      如此,松溪酸辣肉皮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本地与外地的一座桥梁,让每一位品尝过的食客都在心中留下一段关于松溪的美好记忆,期待着下一次重逢时再次沉醉于那份酸辣交织的美味之中。

      (本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