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金奖、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全国特等奖、“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在湖南文理学院本科教学成果的宣传栏里,一项项国家级学科竞赛成绩引人注目。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湖南文理学院紧扣时代脉搏,肩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创新性构建“四驱动五协同六融合”学科竞赛育人模式,书写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彩篇章。
顶层设计联动各方 激活竞赛育人“新动力”
为契合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湖南文理学院优化顶层设计,将学科竞赛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与学生创新学分认定、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评价、师生评优评先等挂钩,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体系。以学科科研平台、教师科研项目、教育教学评价、经济市场需求“4个驱动”形成学科竞赛合力,以师生、课程、课堂、学科、机构“5个协同”强化学科竞赛培训,以赛学、赛教、赛研、赛创、赛产、赛孵“6个融合”创新学科竞赛路径,形成“赛事植入企业”“企业融入赛事”的良好氛围,锻造校企合作的教练式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形成精细化的学科竞赛培训方式方法,推动学科竞赛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打造“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赛事”“一赛事多专业”的学科竞赛育人模式。
科研赋能竞赛 点燃学生创新“新梦想”
湖南文理学院充分挖掘教学与科研平台优势,巧妙将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鼓励教师把科研课题中的研究内容转化为竞赛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前沿研究。引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具有商业潜力的学科竞赛项目,学校协助学生申请专利、对接投资,让学生看到创新带来的实际效益。
竞赛嵌入全程 打造多元课堂“新生态”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湖南文理学院以深入推进“两性一度”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学科竞赛课程体系,从大一的学科竞赛导论,到高年级的专项竞赛实训,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在课堂形式上大胆创新,既有传统的理论讲授剖析竞赛要点,又有项目驱动式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动手实操;既有校内跨学科的团队研讨,碰撞思维火花,又有到校外机构的参访、实习,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产教融合促转化 打通成果落地“新车道”
推动学科竞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是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彰显价值的必由之路。湖南文理学院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依托校内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与企业深度合作。“赛学、赛教、赛研、赛创、赛产、赛孵”深度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以赛促学,夯实学生知识根基;通过赛事促进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将科学研究深度融入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催生创业项目;聘用企业导师,学科竞赛对接产业需求;搭建孵化链条,遴选竞赛成果入驻孵化。
如今,在湖南文理学院,参与学科竞赛蔚然成风。近5年,学校荣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300余项,其中,国际奖励57项、国家级奖励370余项、省级一等奖363项,荣获学科竞赛国家级优秀组织奖5项、省级优秀组织奖9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10多项赛事获奖数量及等级均稳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学生在竞赛中砥砺成长,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扎实的应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素养。学校凭借竞赛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连年攀升,学科竞赛育人成效相继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面向未来,湖南文理学院将持续深耕学科竞赛育人土壤,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矢志奋进,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大步迈进,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彭恬静 王云 杨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