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张胜从生态环境部20日在京举行的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共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共44604个,形成“一单元一清单”,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制度,通过‘明底线、划边框’,推动形成有利于引导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王志华表示,在此基础上,通过“建平台、树典型”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引导。
王志华介绍,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平台建设指南和接口规范,加强国省两级平台互联互通、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应用效能。“例如,福建省运用分区管控数据平台指引县域产业链发展,优化化工、制药等重污染高风险行业产业布局。同时,推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加强典型案例引导。”
2024年以来,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综合决策”“严格环境准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8个应用方向,生态环境部共征集实施应用案例223个。在规划环评方面,以“强审查、优管理、促低碳”为抓手,保障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具体包括: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调结构的源头预防作用,守好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涉国家战略的产业园区、煤炭矿区、轨道交通等规划环评提前介入、主动帮扶,在坚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为重大项目有序落地提供支持。“例如,通过对西安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前期指导,优化规划方案,避让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5处敏感目标,同时减少线路长度,节约投资约1.3亿元,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王志华举例道。
据悉,为引导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部还研究出台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指南,提出产业园区减污降碳的具体路径;推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融合,持续释放对入园建设项目简化的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