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铸魂强师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作者:谭世明 谭华 宁华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09版)

      湖北民族大学从1938年建校之初的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起,始终坚守师范教育,将办好师范教育视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固本之策”。新时代如何接续传承师范传统,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是回答“教育强国,民大何为”的重大现实课题。2021年9月,学校组建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负责统筹并组织实施全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实训、教育实习、教师资格认定及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等工作,同时承担小学教育、民族预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语言文字教育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统筹建设等工作,建有学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省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院成立以来,在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民大师范”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积累了新的经验。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院积极探索“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学科融合,建立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双向强化的培养机制。2022年6月,学校与恩施州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恩施州—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共同体”,设立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强力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现已建设成湖北省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共同体建设以师范生终身发展为主线,多向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政府+高校+基地学校+教研机构”四位一体、多元协同、双向循环的育人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要素协同、资源共享、力量整合、载体融合。

    完善“双向互聘”教师发展新机制

      学院在共同体框架内建立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互教互学、共同探究的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师范专业教师深度融入基础教育提供教育实践新平台。2024年7月,学校与恩施州教育局共同认定州内62个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设置18个教师基层工作站,选聘50名恩施州基础教育驻学校工作站名师。通过“双向互聘”,不断完善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专家名师引领师范生成长的“三师共育”机制。联合开展恩施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四级联动培训,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示范校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联合大中小学开展语言文字品牌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组织实施县域高中利川市第二中学的托管帮扶工程和利川市凉雾乡马前村的乡村振兴对口教育帮扶工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构建“121”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学院对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按照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打造师德涵养、课程学习、实践锻炼、素质拓展4个课程平台,构建“1年通识教育+2年学科专业教育+1年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121”课程教学体系,纵向实施分级递进式养成教育,有效促进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完善价值导向的课程设计体系、技能导向的教育实践体系和素质导向的养成教育体系,持续提升师范生的岗位胜任力、职业内驱力、未来发展力。

    完善“133”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新方式

      学院根据新时代师范生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创新教育实践方式,形成了“133”师范教育实践模式,即“1个学期”开展教育实习;不同专业混合编组组成实习队,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顶岗支教为辅的“3种实习方式”;实习生接受本学科专业教师、学校带教教师和基地学校教师“3方协同指导”。学院积极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将师德养成、教育“三习”、职业技能等贯通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课程化,对标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感悟、体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师范生职业胜任力,进一步彰显“民大师范”的品牌影响力。

      (作者:谭世明 谭华 宁华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