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中国车谷”:推动智能转型 打造协同生态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蒋秋雨 刘欣然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10版)

      2024年最后一天,在“中国车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全新岚图梦想家迎来12月第1万辆交付仪式。这一年,岚图汽车全年累计交付85697辆,同比增长70%,连续4个月跻身“万辆俱乐部”。

      “为支持东风汽车创新发展,武汉经开区把管委会办公大楼让出来,用于东风汽车设立全球创新中心,打造创新策源地。”东风汽车有关负责人说。武汉经开区帮助企业赴兰州、南阳等地大力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并开拓海外市场,成功打开西班牙、意大利等16个空白市场。

      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024年,中国车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汽车出海突破12万辆。武汉经开区已形成“油电并举、整零协同”的产业格局,汽车产业“零整比”提升至0.66:1。

      2024年11月14日,随着一辆岚图知音车缓缓驶出东风云峰工厂,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这家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的新能源工厂,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SUV,是武汉经开区3年来投产的6家新能源整车工厂之一。

      近年来,面对合资车、燃油车产销量断崖式下滑,“中国车谷”奋力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2024年建成投产两个新能源整车厂,平均每个月投放一款新车。新能源产品矩阵实现主流、高端、豪华全覆盖。

      在加速产业布局的同时,武汉经开区还设立500亿元车谷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未来蓄积动能。先后制定实施了“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人才黄金10条”普惠性科技政策,拿出30亿元支持科创事业,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1月6日,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由芯擎科技独立研发的“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AD1000”,填补了7纳米车规级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的国内空白。

      “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一颗芯片全搞定。”1月16日,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芯擎科技有限公司内,科技副总裁蒋汉平拿起一颗一元硬币大小的芯片说:“‘龍鹰一号’是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自2022年底实现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达百万片,为30余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装上了中国芯。”

      这是一个仅有几年“企龄”的初创企业。“2018年,公司成立时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在最茫然的时候,是武汉经开区为我们提供了孵化场地和创业启动资金。”蒋汉平感慨地说,刚刚过去的2024年,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并凭借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获“年度技术突破奖”。

      芯擎科技是武汉经开区众多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缩影。目前,经开区已培育出多家像芯擎科技这样的“独角兽”企业。在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已有20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吸引了3万余名软件人才。

      理工氢电是武汉理工大学教师团队创立的氢能企业,起步时只有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

      “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目前在全行业仍存在膜电极成本高,氢气运输贵、储存难等需要攻克的难题。”武汉理工氢电总经理田明星介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理工氢电30%的员工是技术研发人员,每年研发费用超1000万元。武汉经开区给予理工氢电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设立研发机构备案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研发。

      武汉经开区通过抢先布局,集聚了包括理工氢电、国电投氢能、康明斯等在内的近20家氢能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基础部件—燃料电池—整车—示范运营”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新的一年,武汉经开区还将加快建设氢能科技产业园,重点布局燃料电池、氢能装备,打造中部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长江左岸,武汉之南。“中国车谷”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为切入点,在整车、新能源、软件、芯片、材料领域全面发力,形成“车能软芯材”全面协同的汽车生态体系。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蒋秋雨 刘欣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