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回望往年的冬天,我总是感慨万千。那时,为了保障电网安全,雨雪冰冻天气一来,我们就得提前派遣大批人员进驻现场,进行线路覆冰的监测、观测和融除冰工作。而在后方,我们的团队更是24小时连轴转,每2小时就收集一次监测数据,仔细研判分析覆冰风险。
随着2024年7月山西电力气象研究中心成立,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山西电力气象研究中心的超级大屏上,我们通过观冰“千里眼”,就能远距离在线监测冰区输电线路。随机调出一张图片,“观冰精灵”就能迅速准确地监测出线路覆冰的类型和厚度。
近年来,极端天气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传统气象观测更多关注人口稠密区的日常需求,对于输电线路穿梭的微地形、微气象区,却有些力不从心。电力气象研究中心结合设备及气象站点分布情况,梳理公共气象监测盲区,在重点线路重点区段补充气象监测点,结合观测数据,采用中—微耦合降尺度模拟方法,让这些“盲点”变得清晰可见,让预报更加精准。
气象预报与运维工作之间的“隔阂”也曾让我们倍感头疼。于是,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故障与灾损数据,构建了一套电力设备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为运维人员指明了不同线路、区域、灾害种类下的差异化阈值标准。现在,运维人员只需看一眼气象信息,就能迅速判断出其对电网设备的潜在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
山火,因其突发性而难以监测。以往,我们主要依靠卫星监测,一旦卫星发布山火监测信息,运维单位就立刻奔赴现场核实。但卫星监测有时会虚报,让运维人员白跑一趟。于是我们另辟蹊径,提出了卫星—图像一体化监测、山火蔓延趋势分析等方法,提升了山火监测的准确性。
至于输电线路覆冰这一冬季“顽疾”,山西复杂的地形地貌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山西局部气象灾害复杂多变,导致常规的覆冰预测模型在山西适配度不足。因此,我们建成了覆盖中条山中重冰区线路的气象及覆冰监测体系;结合微地形特征与降水相态,研发出更加贴合山西复杂地貌的覆冰预测模型,并结合实地监测数据不断打磨,让预测更加精准可靠。
如今,我们申报的国网公司科技示范工程正式获命名。在电力气象的探索之路上,我们将继续用科技力量为电力设备披上“防护甲”,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保供筑起坚实防线。
(本报记者杨珏、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王婕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