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并明确提出“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的具体要求。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将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增强底气、赢得主动。
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
毫不松懈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迫切需要在压实责任、突出重点、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持续用力。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等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把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运用好、措施落到位。充分发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作用,责任单位应干字当头,主动担当作为,帮扶干部紧盯每一个监测对象、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个体,定期走访,认真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动态清零。坚持问题导向,对可能诱发规模性返贫的新风险、新问题,及时预警、快速响应,加力加劲推动风险稳定消除。综合施策,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打通工作中的堵点难点,支持帮扶干部和头雁企业的常态化学习培训,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工作机制,推进村企合作帮扶。
突出重点,落实好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要求,发掘乡村优势资源,促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提高产业带动的质量。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集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集体的力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产业绩效。加大培训力度,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发展电子商务、统筹公益性岗位,打造一批有辨识度的“共富工坊”,带动农户就近就业增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加强线上就业、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关注重点区域,激发内生发展动力。针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重点地区在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薄弱,部分易地搬迁安置点还不能完全从“稳得住”向“能致富”转变的情况,一是加强以县域为载体的规划引领,一体化设计县域产业布局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项目,优先补上医疗、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在建帮扶项目能够顺利投产和见效,扶贫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管护,未来的扶贫产业可以依托县域产业体系创造出更多新业态,增强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二是发挥行业帮扶、专业帮扶和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体系优势,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三是全面开展重点地区的危房改造、控辍保学、安全饮水、金融信贷等领域的排查整改,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大力度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工作。
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在过渡期之后,应继续规范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优化方法路径、扩大覆盖范围、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提升监测帮扶效能。
优化方法路径,提高监测帮扶效果。用好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打通民政、农业等职能部门数据平台,整合形成内容全面、功能齐全的“大数据”平台,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的专业化水平。使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能线上的不线下、能电子的不纸质、能提取的不采集、能选择的不填写”,让传送速度更快的数据多跑路,提高监测帮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为基层减负。依托多年积累的扶贫数字资源,对系统登记数据中家庭劳动力少、务工不稳定、非义务教育学生多、刚性支出大、大病重残人口多、兜底人口多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监测对象逐户逐人分析症结,确保监测帮扶措施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监测帮扶效率。完善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将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一体化监控、系统性考虑,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提高防止返贫监测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事前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统一,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扶志与扶智结合、城市与乡村融合、防贫与治理整合,拓展监测帮扶机制的治理效能。针对监测对象的动态性、流动性、突发性、典型性等特点,完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注重满足低收入农户的产业和就业需求、金融需求,统筹使用财政资源,开展乡村金融产品创新、社会服务创新。
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基层自我监测帮扶能力。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采用“线上+线下”的方法,完善重点人群主动发现机制,形成主动报、自主选、村内帮、自愿退的工作流程,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政府、企业和帮扶主体共建平台,吸引低收入户参与平台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召唤回乡人才,在政府帮扶、社会救助的基础上,着力建立健全“以村防贫”“以村阻贫”机制。
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由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要逐步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行分类管理”。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聚焦体系化设计、差异化推进、精准化反馈三个方面,统筹做好衔接并轨工作,促进优势互补、形成系统合力,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
聚焦体系化设计。一是统筹政策和制度,着力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在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上的衔接并轨,将开发式帮扶的长效性和兜底保障的及时性结合起来,构建起全社会支持的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统一的工作流程。提高脱贫农户的参保率;增加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劳动能力、劳动条件和劳动意愿等监测指标,完善低收入人口监测指标体系;将潜在返贫致贫风险人员全部纳入民政监测范围,统一识别方法和识别标准;统一组建民政和乡村振兴部门“联队”,共同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排查和预警信息核查,疑点线索同步摸排、困难对象同步认定、帮扶政策同步落实。三是探索建立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等激励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的政策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发展性、巩固帮扶的普惠性,持续建设“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制度体系。
聚焦差异化推进。首先,构建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体系,组织动员更多专业人才返乡、入乡提供志愿服务,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条件。其次,着力提升制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实现城乡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互通,集中更多资源力量支持重点人群增收、重点地区发展。最后,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比如,对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监测对象至少落实一项产业或就业等开发式帮扶举措;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措施兜底,完善社会救助举措,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作者:李志平,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数字农业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