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能源逐绿,逐出一片好“风光”

    ——山西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本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赵亚男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7日 05版)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的光伏场区。薛俊摄/光明图片

        长治沁源广瑞新能源有限公司阔远风电场。张涛摄/光明图片

        国网晋中市太谷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走访山西众德天和管业科技有限公司(玛钢),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夏文龙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冬日阳光轻柔地洒落山头,站在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极目远眺,大小山梁间,仿佛被精心耕耘,整齐划一“播种”着一片片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独特的资源禀赋让山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外送电力的省份之一,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行的特高压也从这里走出。近年来,山西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目标,统筹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发展清洁能源,推动风电光伏规模跃升,不断将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风能光能资源丰富 巧妙转化稳定绿电

      巍巍太岳山间,一座座巨大风机错落有致,白色叶片随风转动,与白雪青山构成一幅大美生态画。“这里就是长治市沁源县西部的花坡自然风景区,太岳山风电场的所在地。”太岳山风电场场长郭惠民介绍道,“平均海拔2000多米,年平均风速每秒7.2米,风功率密度每平方米319瓦,简直是风能资源的宝库啊!”

      郭惠民告诉记者,该项目预计在满额发电情况下,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2万吨,节水118.5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约13.1万吨、二氧化碳约45万吨、氮氧化物约0.71万吨,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大气质量有着重要价值。“截至2024年,太岳山风电场年均发电量4亿千瓦时,最高一年突破到5.2亿千瓦时。”郭惠民兴奋地说。

      长治市位于太行太岳山区,风能资源丰富,发展风电产业拥有一定的优势。从2013年首家24.9万千瓦容量的太岳山风电场并网发电以来,全域风电装机容量达103.9万千瓦,同时有23项共计191.7万千瓦容量的风能发电项目列入计划。

      而在500公里外的大同,那些原本因采煤受损的土地,如今已化身成发展光伏产业的资源。据了解,大同有1687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2015年,《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及2015年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国家能源局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在大同落地。“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运行8年来,基地的光伏组件不断升级迭代,已累计发电逾130亿千瓦时。”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介绍,采用“林光互补”模式,基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晋北采煤沉陷区6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芮城百万千瓦光伏基地、寿阳百万千瓦光伏领跑基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山西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截至2024年年底,山西新能源装机达6189.45万千瓦,同比增长21.72%。

      与此同时,山西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山西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翔表示,目前已具备陆上6兆瓦、海上10兆瓦风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全钒液流电池实现智能化生产,全氟离子膜实现国产化替代,“晶硅—拉棒—切片—电池—辅材—组件”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

      新能源发电与天气状况紧密捆绑。如何将自然资源巧妙转化为稳定绿电?精细入微的天气预测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拿光伏发电来说,一旦乌云蔽日,或是雨雪纷飞,发电量便会直线下滑。而风速预报的细微偏差,则会致使功率预测环节产生较大差值。”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副处长齐芸芸说。

      “如今,我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了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电网调度和新能源发电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齐芸芸介绍,特别是在2024年,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承接了国网公司人工智能新能源功率预测竞技活动,从全国招募竞技团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功率预测领域的应用。目前,山西新能源利用率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97%以上,黄土高原富有的风能、光能,通过远距离大容量的绿色通道送往远方。

    “空中超级高速”飞架 源源电流千里外送

      朔风起劲,寒意正浓。在110千伏阳泉马家坪变电站,“第一城,第一站”六个红色的大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2024年10月25日,它新添了一个身份——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

      “马家坪变电站是新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可靠的电力供应,阳泉成为国家较早开发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成为全国最大无烟煤生产基地……”马家坪变电站工作人员在介绍300余件精心陈列的老物件时,难掩激动之情。回溯1955年12月27日,马家坪变电站和太阳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同时建成投运,山西电网由此起步。

      如何化解煤炭运输之困?山西发力长距离输电,推动煤电深度融合。1978年至1998年间,山西三大火电基地拔地而起,数十座火电厂分布于晋北、晋中、晋东南,为多行业建设注入强劲动能。1985年年底,500千伏大房二回线、神大线建成,山西电力直输京津,外送电量连年攀升。

      如同输煤需要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输电也须有承载大容量、大功率的电网通道。在1000千伏特高压长治变电站,源源电流从这里出发。“特高压从这里走向世界!通过这条电力的‘空中超级高速公路’,实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晋电外送’。”回想起建站场景,原1000千伏特高压长治变电站站长杨爱民十分感慨。

      截至目前,长治特高压变电站已经安全运行5900余天。作为全国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长治特高压变电站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起点,也是华北与华中两大区域电网实现水火互济、优势互补的重要章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电网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如今,山西已经形成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点对网500千伏外送通道,连接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是国家跨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特高压“三交四直”输电通道汇集点。

      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山西实现向全国23个省市区送电,累计外送电量达10275亿千瓦时。2024年,外送能力达3162万千瓦,年外送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1/3。

      与此同时,山西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虚拟电厂、独立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和自主可控的重要基础装备和关键支撑技术。它如同给电力供需体系加上了一道 “安全阀”,确保能源供应稳定连续,与外送形成互补,保障跨区域输电线路稳定运行。

      大同市新荣区合荣储能电站,几十个白色集装箱科技感十足。“储能设备就像一个大型‘充电宝’,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如今,还能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调节用电的波峰波谷。”站长王雨辰对储能电站的发展信心十足。

      王雨辰介绍,合荣储能电站一期工程是山西首座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项目,主要参与电网调峰调频、事故备用、储能容量租赁等服务,可有效提升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同时在电力保供以及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25年,山西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达600万千瓦,约占山西电网总装机容量的4%。

    一头牵着群众冷暖 一头连着蓝天白云

      寒风凛冽中,山西又迎来新一轮降温,在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王爱明的家中暖意融融。“省去了运煤、捣碳、掏灰这些麻烦,家里也干净了,温度还能自己控制,费用和以前烧煤也差不多。”说起“煤改电”采暖,王爱明连连称赞。

      清洁取暖,一头牵着群众冷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截至2024年11月底,山西11个市全部完成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改造任务,累计改造691.52万户,每年可减少散煤燃烧600万吨以上。

      运城市芮城县气温悄然跌至零下6摄氏度,而走进陌南镇庄上村张保民家中,一股暖流迎面扑来,室温稳稳地维持在舒适的20摄氏度左右。张保民向上指着,笑道:“屋顶上的光伏,就是咱家的‘小暖炉’,有了它,冬天取暖不用愁啦!”

      张保民的家,如同一个小小的绿色能源站。屋顶上的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为电能,驱动着屋内的直流电采暖片和直流空调,实现了照明、做饭、取暖和充电全电气化。

      在庄上村,像张保民这样的“光伏之家”共有70余户。他们在自建房屋顶安装了光伏板,年发电量约280万度,除去庄上村自用的约40万度,还向电网返送约240万度,实现了“农村供给城市”的新模式。

      庄上村是全国首个整村级规模应用“光储直柔”技术方案的直流微网分布式光伏项目,利用“光”,不仅为庄上村带来了每年90余万元的收益,每年还能减少燃煤耗费800吨,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约2500吨,让农村的屋顶成了“双碳”战略下的宝贵资源,一块块光伏板正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

      高温熔炼、造型、分拣、砂处理、制芯……在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铸造车间,一条生产五金配件的生产线正在运转。不远处的监控室里,技术员正在对每一个环节的数据进行监控,整个生产线有条不紊,协同高效。目前,山西太谷拥有各类玛钢企业112家,2024年太谷玛钢企业的用电量达28.97亿千瓦时,占太谷用电量的81.2%。整个太谷区玛钢企业电频炉代替冲天炉以后,每年可为该区减少5000余吨标煤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烟及粉尘排放50%以上。

      近年来,山西省在金属加工、铸造、陶瓷、微晶玻璃等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广电锅炉、电窑炉,晋中市电能替代电量累计达40亿千瓦时,其中太谷玛钢30.42亿千瓦时、祁县玻璃4.59亿千瓦时、平遥铸造4.99亿千瓦时。

      一项项清洁能源项目落地生根,驱动着山西向着更加蔚蓝、更加可持续的明天稳步前行。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山西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3.0%,为近三年最大改善幅度,PM2.5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

      (本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赵亚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