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生涯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我们的思绪因情感的激涌而动容,我们的心灵因精神的伟岸而震撼,在情动与心动之后,我们轻轻拭去眼角的热泪,继而收获思想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这样的瞬间,留给我们的是家国深情穿越时空的契合共鸣,是英雄旋律崇高壮美的不朽引领,是回望历史观照现实的清澈体悟,是接续火光开拓奋进的自信自觉。这样的瞬间,我在阅读刘笑伟、樊卓婧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星火接力》(宁波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时再一次与之相遇。
作品讲述的是一段新时代志愿服务团队为烈士寻亲的故事。他们依托网络时代的信息手段,收集先烈遗迹,寻找英雄亲人,用千万颗诚心和千万里脚步,汇聚信仰的火种,铸就民族的丰碑。扎根生活、呼应时代、真实可感、剪裁得当,是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在一行行文字背后,彰显的则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对英雄主义的尊崇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全书文风清新、真情回荡,别开生面的结构布局、文史相合的谋篇方式、翔实丰富的内容取材、联类赋陈的主题叙事,使之呈现出生动昂扬、雄沉厚重的鲜明特点。
全书共六章,每章之前冠以曲牌名提领全章,另有“幕前曲”和“尾声”两节,共同组成曲叠章回的整体架构。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别具匠心的,本身就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分而观之,每一章的词牌都与所述内容十分贴切。“幕前曲·英雄归来”是全书的引子,作者结合全社会崇尚英雄的时代背景,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孙嘉怿发起的“我为烈士来寻亲”活动顺势引出;第一章“少年游”总说为英雄寻亲活动的缘起,将家事与国事相互贯通;第二章“一枝春”以典型场景开启长篇序幕,点亮寻亲团队辐辏云集的星星之火;第三章“九回肠”通过描写赴朝鲜祭扫的特殊志愿者,奏响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第四章“满庭芳”以追光者汇川成海的磅礴力量,映衬出英雄主义的满庭芳华;第五章“万年歌”透过一个团队颂扬一个时代;第六章“望海潮”以最美志愿者走向未来的身影寓示英雄精神的生生不息;最后的“尾声”则直接点出烈士墓碑奠定民族丰碑这一深刻命题。合而观之,“幕前曲”与“尾声”前后呼应,起笔宏阔高远,收笔余韵不尽。
在整体结构的起承转合之外,作品每一章的开篇均以一段深具诗情的短序冠诸各节之前,起到提纲挈领、文以行远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中,自古就有“诗笔”与“史才”顾盼生辉的深厚基因,在叙事之前加以诗化的语言进行评议,再加以平实的语言进行叙述,往往能够起到文采与实录相互补益的功效。本书的作者很好地承继了这一文以载道、诗史合一的传统。在为烈士寻亲的旅程上,“一炷心香,袅袅青烟,随风没入天际”,主人公开启最早的寻亲之旅,从此以后每年都要去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以一己的执着凝聚万千的善举。在边境之城丹东,“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见证志愿者从南国到北疆为烈士寻亲的决心与意志。在追光的群体中,志愿团队“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集体风尚,折射出新时代的青春光芒。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寻亲的队伍,续写着中华民族“牺牲小我、成全大家的无私奉献和伟大情怀”,见证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在采访志愿者团队的日子里,作者深深理解了“一个国家有了‘最可爱的人’,才有了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一个民族有了最美志愿者,就一定会在革命先烈精神的激励下,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作者将生活中采集的丰富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由此及彼、缘情兴怀,通过连贯的篇章段落和不同的人物事迹,凝结出家国情怀、父辈旗帜、民族记忆、生命价值等深刻主题。书中的家国情怀是具体而微的,寻亲活动的发起“最开始不是因为勇敢,不是因为英雄主义”,而是“不忍英雄的孤魂流离在万里之外”。对英雄的追思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记得一个个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人,记得那些具体的名字、生动的面孔”。从这个视角出发,我读到出生前父亲已经去世的英雄儿女的曲折经历,读到父母坟前一抔土在异国他乡所承载的深沉哀思,读到八十多岁老母亲“整个身体趴在坟头,抓着一把枯草,哭得肝肠寸断”的大地长歌,读到只能在妈妈和姐姐的回忆中寻找父亲印象的无限怅惘……无数个鲜活的寻亲事例,经由作者的笔端在读者心中卷起情感的狂澜,进而完成由个体向集体的升华,向世人展示出一幅父辈旗帜的长卷。正是在这面旗帜的召唤下,志愿者们以“特别有耐心、特别讲细致、特别善学习、特别能奉献”为团队座右铭,英雄的后代发出“祖国有需要的时候,就要不顾一切冲上去”的铮铮誓言。当父辈的荣光照进民族的记忆,生命的价值汇入历史的长河,英雄的风尚就矗立在时代的潮头。“一个小小的团队,背后是一个大大的家国。”作者期待更多的人能用心认识英雄、走近英雄、理解英雄,传承好中国人身上流淌的英雄气。
(作者:刘常,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