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编辑部:
读罢《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一文,我立刻分享到朋友圈,还点对点发给了几位曾在西部工作的同路人。
很快,回复接二连三飞来:“为这些青年点赞,也为我们的青春点赞”“真好,想起了咱的西部岁月”“那段记忆,永不淡去;这份情怀,依旧鲜活”……
看着这些字句,我的思绪不禁飘回了一个叫古浪的地方。
2013年8月,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第十五届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从福州跨越2500公里,来到甘肃武威古浪县。愈近目的地,对昔日书中读到的“苦瘠甲天下”体会愈深。
我们在当地一所乡镇中学开始了支教工作。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第一次去学生刘欣(化名)家里家访时,我还是吃了一惊:她的父母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年迈的爷爷成了一家七口的经济支柱。那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
看着女孩悲伤无助的眼神,我对她说:“什么都别怕,只管努力读书!好学上进的孩子,一定不会被生活困住!”
我们为刘欣联系了一对一资助人,在学习上不断鼓励她,生活上持续帮助她。刘欣也非常用功,成绩一路上扬,最终考上了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前夕,她给我打来电话:“杨老师,我想留在新疆工作,像您帮助我一样,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现在,她已经是新疆喀什泽普县的一名小学教师。
就像贵报评论所说,“西部是净化心灵、激扬心志的课堂”。我越来越感到,我带给西部的太少太少,西部给予我的却太多太多:家访时乡亲们满怀期待的眼神,课堂上孩子们专注聆听的表情,支教队友间共同努力的默契……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点燃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让我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成长。
支教时光在不舍中结束了。回程路上,队友郝帅红着眼眶问我:“昌哥,这趟来收获实在太大了!我总觉得还没待够……你说,咱还能为这里的孩子做些啥?”
现在想来,许是那时他心里便已有了打算。2018年,郝帅辞去了家乡高校的工作,拉上同为支教队友的爱人雪瑶,义无反顾奔向了新疆喀什。6年多过去,他们已分别是喀什地区疏附县木什乡中心小学校长、喀什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教师。
我打心底里替他们高兴,向他们致敬!
我也一直和古浪娃娃们保持着联络。他们一个个都从腼腆得不敢与陌生人对视的孩子,成长为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的青年俊才,而其中的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西部,去影响更多人……
就在即将写完这封信的时候,我又收到了刘欣发来的信息:“杨老师,光明日报文章里的董宏亮老师就在新疆!作为同行,他太值得我学习了。新的一年,我要在业务上狠下功夫,把我们泽普的娃娃们教得更好!”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杨顺昌
读者来信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