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时间的馈赠

    作者:阎真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27日 15版)

      印象中,2014年在毛泽东文学院讲课的时候,袁姣素拿了本版本较老的《沧浪之水》请我签名,又加了微信。后来,她写了小说就会发给我看看。我一般是大致浏览,提点儿想法和意见。她也很实诚,认认真真地照着我的建议去修改。整理妥当,仍发来给我看。最初,我并无特别的印象,学生有各种头像、网名,和我联系得勤的也多,谁是谁,有时候都搞不清。但袁姣素有个特点,发来作品,定要我给个回复。有时候我忙忘了,她会隔几天问一次,我不得不打开文档,浏览一番。时间久了,我便懂得了她的执拗与较真。之后,她再发来作品,我不敢怠慢。我知道,自己的意见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就这样,我记住了“袁姣素”这个名字。

      2016年的春夏时节,袁姣素给我留言,说她写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想请我作序。我想到她生活在基层,还能有这般坚持,着实不易,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后来,她到长沙做了文学期刊的编辑,有了新作,会一如既往地发给我。2021年,她写了一部反映高铁发展的长篇小说《白驹过隙》,打印装订好,送了过来,想请我给点儿意见。我与她通过作品交往已经有些年月,她的为人和作品风格也大致熟悉,便爽快地答应了。如今,她又出版了小说集《蓼水微澜》,书中的作品在发表之前,我大都看过。这本小说集得到长沙市中青年作家项目的重点扶持,也是靠作品说话,实实在在,让人服气,我真心地为她高兴。《周礼·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说的是要做出一件好东西来,需要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融合至理想状态,方可成器。而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齐聚一身,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的“包浆”。我们写作也是如此,需要各种因素的参与和恰到好处的“火候”。袁姣素的写作正是有恰当的“火候”,有时间的馈赠,有她的努力和坚持。小说集《蓼水微澜》收录的是从2014年至今的作品,十年时间,不疾不徐,写得从容,走得稳当,一步一个脚印。

      袁姣素生长在湘西南雪峰山脚下,她的作品与这方水土水乳交融。一个作家的创作,在文字的“举手投足”之间,总与胞衣地紧密关联。就像鲁迅与绍兴,沈从文与凤凰,莫言与高密乡,等等。《蓼水微澜》这部小说集亦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我们湖湘文化的一种传承。在方言的处理上,我很赞赏她的做法。在一篇作品中,穿插那么几个字眼,通俗易懂,既有文化地理的标志性,又赋予文本一种神秘色彩,借助人物心理与文意去理解,不用注释,便可意会。这样有趣又有意味的语言,在小说中不时地亮相,让人品读之余忍俊不禁,又敛容沉思。也许,生活中感性,写作时理性,这两者时而相融合,亦可搓揉出不一样的风景。

      在小说的选材方面,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记得大约在2014年,她发来一个短篇给我看,题目是《我想飞》。故事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小人物,父母早逝,经济拮据,靠亲友帮衬和介绍工作养活自己。在乡村的环境中,这类底层农民工的成家立业成为一个难题。其实,这种题材很老旧,却让她写出了新意,有一种在粗粝中流淌的唯美气质,读来很有意味,又颇有嚼劲,主人公自始至终的那种“我想飞”却又“很难飞”的痛楚与矛盾状态,给人一种难言的痛惜感。我当时就给予了肯定。后来,作品发表在《西部》杂志,题目改成了《飞翔的嗥叫》。《走卫星》的选材是用了心思的,也有新意,这个题目也有点儿特别,让我心里一动,一口气读下来,这个卫星果然是用来“走”的。一个“走”字,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与印记,也树立了一个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持守乡村传统且具有话语权威的人物形象,在小说语境中给人一种庄严有序又五味杂陈的交错感。从这些作品中,能感知她的小说语言是沉浸式的,顺应人物心理与气场,纯粹、干练、有容、有度,有着新式的古典、老派的新意,耐品、好读、有味。可见,一篇好作品,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因缘际会。

      我想,这正是时间的“包浆”。

      (作者:阎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