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农科”培养改革,努力造就更多堪当农业强国重任的时代新农人,是涉农高校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与任务。为了加快“新农科”建设改革步伐,“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等行动方案陆续出台,对“新农科”建设战略和目标任务作了清晰谋划与部署,涉农高校应深入探索“新农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改革路径。
西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农科历史悠久的涉农高校,70多年来,始终秉承“育才强农”使命,扎根西部、服务“三农”,培养了一大批农科优秀人才,校友、援非水稻专家获央视“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学校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通过“理念、目标、方法、路径、实施和保障”6个维度推进“六维协同”,落实“‘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联结汇聚各主体、各环节、各维度育人资源和力量,构建基于“三全育人”的“六维协同”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
打造“新农科”三全育人体系与机制
在改革实践中,学校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紧密融合,协同推进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大国‘三农’情怀”等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润物无声”,打造“新农科”“三全育人”体系与机制,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农人。改革实践研究成功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课题。
建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针对乡村振兴下对“新农科”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学校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以大农业思维不断创新学科和专业设置,建立涉农高校“新农科”复合型人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生态体系。基于在生物质材料、农业信息及大数据、核辐射生物技术等理工科的特色优势,学校围绕地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等,打造复合型“新农科”人才培养特色示范区。
深化“3+1”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实现“科技小院”的“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建设目标。学校先后建立“布拖牧草科技小院”“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等多个特色科技小院,打造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还联合农业龙头企业深化企业顶岗实习“3+1”(3年在高校、1年在企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多岗位、多层面岗位实训,“真刀真枪”实践,推动实现全产业链下“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
把“三农”场景搬进课堂
学校加强教学案例建设,开展“农业+思政”的浸入式、渗透式、启发式“隐性教育”。鼓励教师编写案例教材,其中案例《食品标签未标注专用名称(重瓣红玫瑰)》入选国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案例库,《唯变所适:羌山农牧商业模式创新之路》入选“全国百篇优秀案例”。搭建“校内+校外”的案例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开设“种子经营与管理”等农科特色课程,打造“专业+情怀”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构建“农业+”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组建专兼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导师和外聘实践导师300余人,50余人次参加了“企业访问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多个“农业+”多科性交叉融合教师团队和10余支四川省扶贫团队。按照《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提升专项管理办法》,实现“导师提升计划”全覆盖。聘任农业龙头企业专家为产业教授,深度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胡尚连教授团队被四川省委统战部授予“四川无党派人士工作室”称号。
(郑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