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12月6日,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增量载体启用仪式暨建设推进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随着一揽子支持政策出台,一个集展示、服务、孵化、交易、引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蓄势待飞。
江苏大地,处处奔涌着创新活力。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二。
“新”风正劲,只争朝夕。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设,努力在产出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夯实基础。
创“新”力 深化改革促科技成果转化
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近年来,江苏一次次站在创新前沿。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出了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9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与国内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工作。这有何特别之处?
“在高校和企业间搭起一座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介绍,“集萃研究生”生源来自高校在读研究生,研究课题来自企业真实技术需求,校企双方共同设置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制定培养计划……“最终,企业获得创新技术,学生获得创新机会。”郜军说。
“集萃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是江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源头在基础研究。
2023年,江苏前期投入1.3亿元建设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随后又探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这一试点中,科研人员被赋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能够瞄准科学前沿,自主选题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
这种氛围,让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感到“做科研心里非常踏实”。今年上半年,杜灵杰团队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瞄准科技最前沿,勇闯创新“无人区”。“我们将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通过机制创新和范式变革,让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挑战前沿,十年磨一剑,多出高水平原创成果。”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
创新活力涌动,又该如何把科技成果真正推向市场?
在南京工业大学,今年,一项关于“膜”的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
作为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确定的首批40家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南京工业大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行“先确权,后转化”的成果转化模式。得益于相应政策,该校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崔朝亮教授团队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获得其研发的国内首款气血交换膜的专利所有权,成功赋权转化成立江苏爱科膜高科技有限公司,并引入社会资本开启市场化运作。
“这样的赋权改革,让成果转化更直接快速,也激励科研人员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研究的产业化前景。”崔朝亮说。
剑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今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江苏省副省长赵岩日前表示,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平台支撑体系、转化服务体系和政策、金融保障体系,该中心已初步具备向全国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
增“新”量 深度融合促产业发展提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江苏正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8月,紫金山实验室宣布,经过十余年努力,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科学装置建成。
身处300公里外,可远程操纵手术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时延不超过6毫秒;坐在操作室,简单动手就能精准操控井下240米深处的采煤机……
科幻照进现实,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现已面向交通、能源等行业提供专网服务,还为多个大科学装置提供端到端的网络传输服务,有力支撑重大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
不仅是紫金山实验室,近年来,江苏努力构建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30余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太湖、钟山、云龙湖等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加速聚合科技力量。
创新根基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也以“新”提质。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江苏数以万计的传统产业企业正全面改造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焕发新生机。
1克棉纺500米纱线!在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技术革新让纺织业“老树开新花”。“每个细纱锭上都有传感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把问题传到智能平台上。”该集团长江车间主任邱丽说,智能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了15%、运行成本降低了11%。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江苏不断巩固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量子科技、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产业。
在南京,一张网“织”出一个产业。抢抓新一轮能源革命机遇,南京积极培育壮大智能电网产业。目前,南京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已聚集相关企业约1200家,覆盖九大关键产业链环节,在发、输、变等方面领跑全国。
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江苏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截至今年三季度,江苏省未来产业核心企业营收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
戴上设备,来一场“穿越之旅”;进入数字孪生世界,查看工厂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在昆山,元宇宙打开了产业发展新空间。如今,“打造元宇宙产业看昆山、发展元宇宙产业来昆山”已成为城市产业新标识。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企业参与。
“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说。通过产学研贯通,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该企业在装备、原材料等方面基本实现国产可控,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球领先。
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江苏将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倍增行动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布“新”局 深耕智造促制造集群攀高
2023年,江苏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全国14.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89.0,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实体经济是江苏的家底,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高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正加速迈进!
精密工序装备整齐排列,重型桁架机器人在车间来回穿梭……在苏州吴江区,全球光通信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生产正忙。
“在这里,每天生产的光纤长度能绕地球4圈多。”亨通光纤总经理刘振华说,“从光棒到光纤,要经历上百道工序,但仅需很少的工人就能完成。”
秘诀是什么?
“有‘数字大脑’!”刘振华说,“数字大脑”依靠大量自研数字化设备,通过5G网络连接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传送,由自研算力系统实时进行数据研判,实现自主优化设计参数、加工参数。“现在,生产效率提升了66%,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了21%,不良率降低了52%。”
数智赋能,制造蝶变。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以“智改数转网联”为牵引,推动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数字赋能。
集群发展的动能也在汇聚。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江苏的“产业航母”正乘风破浪。
平均每40秒钟,理想汽车常州制造基地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
造得快,靠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更靠常州强大的产业链整体支撑。
“不出常州,就能把一辆车的配件找全。”“打个电话,很快就送到……”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覆盖传动系、制动系、转向系、电气仪表系、汽车车身等十几个领域,聚起了3400多家相关制造企业。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从上游原料设备,到中游动力电池,再到下游整车制造,一条完备的产业链让常州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7600亿元,今年预计再上一个新台阶。
不只是常州。
南京扎实推进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徐州做强工程机械“一号产业”……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个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长壮大,“江苏制造”正攀向新的高峰。近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江苏牵头和参与的4个集群入选。至此,江苏入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居全国第一。
江海潮涌,阔步争先。江苏正深扎实体之根,产业科技加速融合,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闪亮,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步伐更坚实。
(本报记者 苏雁 姚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