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创新型城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指的是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它是各类先进资源要素和应用场景的集聚地,具备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其他区域具有高能辐射与引领作用,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创新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提升科技创新能级、驱动产业变革、塑造发展新优势,着重处理好五对关系。
处理好“本地提能”和“新引赋能”的关系。创新型城市往往拥有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在推动这些研发资源向更高质量提升、形成重大引领性成果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科创和产业发展态势,引建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均加大力度,建设了大科学装置和高能级实验室,形成了对前沿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小城市结合当地产业新设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活跃城市创新氛围、提升城市产业品质。此外,还应发挥大型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健全企业主导的科研组织机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创新联合体,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产业素质的提升。
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创新型城市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产业是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城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提前布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但创新型城市构建产业体系绝不是“喜新厌旧”,反而更要关注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应以产业技术的迭代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级;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用数赋智”,促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鼓励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有条件的城市还应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培育新优势,以“人文化、绿色化、数字化”为导向,打造“老产业”的“新长板”。
处理好“内生动力”和“开放借力”的关系。创新型城市在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内生动力的同时,应善于“向外借力”。高起点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在外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研发合作等形式借好“技术之力”;畅通人才流动通道,尝试通过“双聘制”、柔性引才等制度创新,吸引更多行业顶尖专家和科技人员入驻;优化营商条件,吸引各类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跨域投资;优先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协同作用,立足城市定位,跨区域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多城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局面。
处理好“招引项目”和“本地企业”的关系。很多城市以招商引资为重要工作抓手,招引好项目对于增强城市产业实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本地企业也会在转型升级中衍生裂变出优质项目。应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土壤,持续完善产业培育和要素保障政策,既奋力引进外来项目,也为本地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增值服务,推动本地产业优质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共生共荣。
处理好“长期导向”和“短期影响”的关系。创新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体制机制的变革重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应保持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以渐进试点、增量引导、包容审慎等理念和方法推进改革,做到“先立后破”。特别是在破除旧的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时,应兼顾中长期导向和短期影响之间的协调性,制定符合城市自身情况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作者:殷志军、郑晓峰,均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