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大力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用艺术的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搭建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方式,传承创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
开展思政创作实践 深化艺术美育交流
学院坚持“思政+艺术”育人方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展开一系列创作实践,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绘画作品感性化和直观化优势,学院鼓励学生创作高质量美术作品,赋予其“百姓味道”“时代味道”,有效拉近理论宣讲与受众的距离。版画作品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参与性的特点,在宣传工作中具备重要作用。学院师生发挥版画的优势,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艺术,先后完成了《镌刻宏伟蓝图 铸就伟大梦想——木刻版画宣传集》藏文版、维文版等创作。
学院带领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主题创作展演活动,通过优秀美术作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近年来,学院师生走进藏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程2.5万公里,跨越6个省区市,深入26个区县、50余个村镇,面向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牧民等群体,用艺术的方式开展深入交流。师生通过现场展览、主题版画印制、VR未来展厅等方式,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记得牢、做得实。
探索美育社会实践 激发艺术教育力量
学院积极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美育课程为桥梁,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开展“版画上的生肖龙”美育实践课程,将版画艺术带进校园,吸引当地青少年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形式彰显美育力量。实践团成员抵达西藏后,对当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进行深入调研,并带领青少年亲手体验丝网版画的制作过程。从龙纹丝网版画的精细雕琢,到吹塑纸板的创意印制,实践团展开妙趣横生的讲解与示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领青少年领略艺术的无限魅力,有效激发其创造潜能与想象力。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秉持“让美的教育跨越界限,点亮每一个人的生活”的教育理念,引领青少年由“参观”迈向“参与”。以艺术为桥梁,组织学生共同参与10米长卷的集体创作,共育中华民族艺术之花。
学院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与西部地区艺术研究,传承创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依托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构建起与西部地区常态化的互助平台,激活美育的核心要素,为师生专业发展赋能,推动艺术教育在西藏地区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民族情怀和艺术素养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推动美育繁荣发展 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学习+主题创作+主题实践”,有效推进“三全育人”,以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挖掘民族文化,用艺术弘扬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四川美术学院设立西部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院,通过研究院搭建研究机构与艺术院校交流、学习平台,开展西部地区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参与西部地区美育人才培育,推进西部地区美育繁荣发展。研究院在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等地设立工作营,招募各高校师生及基础教育界的青年学子,以社会为现场、以大地为课堂、以行走为方法,持续开展田野考察、在地创作、社会美育、学术展演等多类艺术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学院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共同主办“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西藏自治区2024年学院美育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依托艺术高校的优势资源,强化川藏两地美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西藏自治区美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培训通过理论讲授、艺术工作坊实践、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观摩,以及参访红岩历史文化遗址等方式,让参训干部亲身体验“美育+思政+实践”的浸润式育人模式,并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参训干部感受美、创造美,思考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美育教育,激发关于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思路。
学院注重艺术创作的创造性发展,通过艺术主题创作充分展现思政教育感染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对美的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实现以美培元、铸魂育人的目标。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增强思政艺术文化交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描绘时代征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品格的艺术人才。
(付继红 李 杰 龚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