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深化文旅融合 纵深推进文化育人提质增效

    作者:赵恩兰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1日 04版)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旅游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多年来秉承文化立校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引领师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学院于2018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深化文旅融合  构建长效机制

      学院依托文博与艺术系相关专业和师资平台,设立美育教研室,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智力优势。“学教产研”一体化推动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课堂、非遗传承人上讲台,纵深推进非遗传承有机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与校园生活日常,逐步构建起“课程+活动+创新创业”的活态传承长效机制。2020年学院以“泉水扎染”项目为抓手,坚持“活态传承、活性流变、活力再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地理念,激发学生在内容、载体、形式、手段等方面对非遗进行创新创作,把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契合现代人审美的创意产品,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自2023年起,学院逐步构建“讲好中国故事 文旅融合山旅行”系列校园活动,将京剧、杂技、山东梆子、吕剧等经典艺术常态化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和社团活动,在有效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推动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研发活页教材  赋能课程建设

      学院将山东快书、泉水扎染等非遗传承技艺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组织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与传承人“结对授课”,同步实现专业课程资源的提升、研究团队的构建、特色课程的建设。授课资源方面,非遗传承人和学校教师携手制定课程大纲和授课模块,聚合系统化、复合型资源,使原本碎片化的民族技艺知识颗粒化、系统化、数字化,便于师生学习和研究。授课模式上,采用活页式教材和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如“泉水扎染”项目围绕扎染丝巾、方巾、手帕、手包、服装等广受欢迎的产品,结合产业前沿的市场流行趋势,让学生在校实操与一线生产“无缝对接”,推进“职场性”实操技艺技能培养。

    构建真实环境  淬炼学生技能

      学院全方位构建文化传承的“真实操作环境”,淬炼学生动手的技能。学院长期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亲授非遗技艺,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合“教、学、传”与“研、创、销”。学生在“现场课堂”中耳濡目染、习艺长技、体验扎染独特魅力、探究扎结方法与纹样匹配的选择规律,在实境技能训练中领悟染缬之美、文化之韵。在非遗手工扎染传承工作室传习过程中,师生联合研发、量产“陌系列”文创产品10余种;师生团队创作的20幅“泉水扎染”廉洁文化主题系列作品,发挥了艺术作品在廉洁教育中的感召力、感染力。学院组织学生走进非遗博物馆、展览馆、大师工作室、相关企业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零距离了解市场实际,及时将市场前沿动态、创新工艺和技法纳入学习,切实做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第二课堂的文化浸润功能,定期举办文创作品展,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创意作品,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拍摄作品的制作过程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驻地社区的创新创业集市,贩售自制工艺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创业实践,支持学生创意构想落地,促进所学知识成果转化。

      自2020年起,学院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为传承主线,围绕“山东手造”主题,以非遗项目“泉水扎染”为突破口,以传承保护课程为主体,以大师工作室、学生社团为两翼,产、学、研、用一体推进,构建形成了“传承人进课堂、学生进行业、作品进展会、技能进头脑”的立体教学模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非遗教育新路径、美育教育新平台、劳动教育新载体”,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学以致用,积极践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工匠精神,常态化组织非遗技艺展示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师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赵恩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