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是重庆市首批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首批国家示范中职学校,重庆市中职双优A类学校、高水平中职学校。
2015年,学校将非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面塑、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课程,形成非遗办学特色。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学校创新构建“非遗+N”社会服务模式,向内传承创新、向外传播推广。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成功培育“老—中—青—幼”四级非遗传承主体,获中华职教社“非遗职业教育推动奖”。
开发“非遗+N”社会服务与课程体系
学校深度链接中小学、社区、乡村,构建起“非遗+N”社会服务体系。实施“非遗+校园”计划,开展职普融通,向中小学提供面塑、纸艺等课程,助力“一校一品”特色文化打造。开展“非遗+社区”计划,与唐桂、铁山坪街道等社区联动,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彩非遗进社区”活动,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落实“非遗+乡村”计划,与五宝镇、复盛镇等乡镇联手打造“乡村工坊”,组织师生向当地居民传授岩彩画技艺,协助其开坊设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与上海合作组织多功能经贸平台中职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动,向俄罗斯等国家提供非遗欣赏网络课程,扩大中国非遗技艺的影响力。
学校同时开发构建社会服务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设置不同育人目标和学习任务,以“新手—生手—熟手”逐层递进,实现“学员从入门到提升、从提升到精工”的实训成效。
完善“一二三”非遗传承保障体系
建设一支队伍。学校成立非遗师资库,聘请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四川美术学院教师、校内教师、优秀学生组成教学团队,为传承、传播非遗技艺提供智力支持。
建成两类课程。学校开发线上网络课程,与中华职教社联合开发“云上非遗”数字展馆,汇聚115所职业院校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拉丝”等网络微课,为国内外非遗爱好者提供线上学习与支持服务。开发线下实体课程,打造中小学、社区教育专注特色课,以“认识非遗—手法技艺学习—作品制作”为步骤,由浅入深教授非遗技艺。
建好三大场地。建好教学场地,学校提供非遗教师工作室7个,为学习者提供岩彩画等工艺制作原材料和加工设备。建好研究场地,学校有江北区掐丝珐琅传习所1个,在非遗物料材质专利研发、非遗产品融入新时代元素上进行研讨攻关,助力学校在育训内容、技艺上取得突破。建好售卖场地,开设固定展台、专柜,陈列优秀作品进行售卖;开辟“指尖魔法”“纸树童心”等网络商铺,通过线上定制、成品售卖创造经济价值,确保非遗技艺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推动教育教学高水平提升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科研水平和师生能力素养均得到显著提升。“非遗+N”社会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师生以环保为理念,研发可食用的面塑原材料,利用快递纸盒、过时书报等废旧纸品制成纸浆泥,申请专利2项;学校在“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教学成果中获国家级一等奖;教师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6人成为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学员创办“指尖魔法”微商店,参加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获中职组一等奖。
打造地方非遗高品质名片
学校助力“一校一品”特色品牌,“非遗+N”社会服务模式带动重庆多个中小学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鼓励传承面塑、纸艺等非遗文化,典型案例获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打造“老年教育”社区品牌,6门非遗课程入选重庆市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已培训社区居民3000余人次,学校获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老年教育特色院校。传播“中国文化”国际品牌,依托上合组织经贸平台中职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被翻译为俄语等外语,方便国外学生通过线上选修课学习了解、认识中国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