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因势而新 打造“音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管立国 戴竹音 晋佳鑫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7日 04版)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秉承“音舞融合”理念,探索打造音乐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音乐和舞蹈学科资源,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多项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全面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复合型音乐舞蹈教育人才。

      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生美育评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结项“优秀”。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音乐学与舞蹈编导评级同为A+;舞蹈编导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音乐学专业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三级(最高级)认证;音乐学与舞蹈编导两个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荷花奖、桃李杯、金钟奖、教育部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舞蹈领域培养院校作品展演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98%。

    前期探索:革新教育理念、致力育才培优

      学院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综合素养,持续推动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2009年以来,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明确提出并逐步确立“音舞融合、个性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整合音乐和舞蹈学科资源,学院建立共同课程平台,设置“音乐舞蹈”专业方向,初步构建“音舞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学院持续完善、优化音舞融合课程体系,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及学术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升,为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期深化:推进教学改革、坚持以技促学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音舞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音舞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五维共育·一体多向”卓越音舞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分别获得2018年、202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学院通过科研项目引领、学术理论支撑、教学课程优化等措施,持续深化“音舞融合”教学模式。同时,提倡以技促学,鼓励学生通过技艺融合与创新,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在“音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内,学院师生创作了《黄河·阿里郎》这一部将长鼓与舞蹈融合的原创作品,在第三届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舞蹈领域培养院校作品展演活动中获得广泛好评。在该剧创作与展演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了技艺融合与提升,也充分体现出学院“音舞融合”人才培养成效。

    未来展望:锚定“音舞融合”、培养高端人才

      学院依托多年来在“音舞融合”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坚实成果,以前瞻性的视野规划未来发展蓝图,坚持“音舞融合”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建立一个融合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院将深入挖掘音乐与舞蹈学科内涵,于差异中提炼共性、在共性中寻求创新,以期精准对接艺术教育事业的新时代需求。

      学院持续改进“音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增设拔尖人才班。积极与国际艺术院校和专家合作,定期举办“海外名师大讲堂”,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密切关注教育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同步。

      面向未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坚持以国家教育政策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音乐和舞蹈专业融合式发展创新,不断优化培养方案,革新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并依托学院优质教学资源与平台开展音舞融合式的教学探索,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管立国 戴竹音 晋佳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