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融合,坚持以“六融六促”为重要抓手,将赣鄱大地丰富红色资源作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科书,积极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力促入脑入心
学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全面融入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爱国元素,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以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形式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暨爱国主义“仰望课堂”,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播撒爱党爱国的精神火种。坚持组织好每周日主题班会课,紧扣学生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导向性引导全体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力促见行见效
学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通过开设舞龙、舞狮、剪纸、蜡染等特色课程,让青年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展到实践活动,用好本省红色场馆、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持续开展“红色走读”系列活动,从红色革命历程和时代大势中梳理提炼蕴含民族团结主题的亮点素材,讲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发展故事。开设非遗文化体验课堂,以职教文化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为窗口,展示本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组织各族师生开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系列活动,主动贴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讲好“同心圆”“石榴籽”民族团结故事。
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融入党课团课
力促有形有感
学院切实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引领作用,规范和加强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党、团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在党课团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创新“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支部—党员个人—非党员中层干部—青年大学生”的“五学”联动机制,将“铸牢意识”常态化纳入学习内容,不断增强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打通“学生—团支部—党支部—院党委”四级互动管理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团相关活动,丰富党建团学知识。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融入特色品牌
力促有声有色
学院打造特色品牌,用好校史馆、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线上线下宣传阵地,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成立由各族学生代表组成的实践队,围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定期组织全体队员集中学习,在学生心中播撒信仰火种、激发奋进动力。用好家门口的实践教学基地,面向各族学生开展一线课堂活动、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展演等。学院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打卡红色记忆展示场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将各族师生融入志愿服务团队
力促走深走实
学院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常态化组织各族师生志愿者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服务、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求职就业季,学院师生累计参加“青马工程”、扬帆计划50余人次,主动前往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工作,为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学院多次荣获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志愿服务队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实践团队”。
将技术服务融入发展大局
力促出新出彩
学院组建了一支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的专家教授团队,团队成员立足岗位、深入基层,走村进户,为农户开展“阵地式”宣讲和“点单式”技术培训服务,积极倡导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相互信任、互帮互学、共同发展进步。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先后选派2名技术骨干赴新疆开展技术服务,为养殖户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手把手传授养殖户牛羊生产管理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帮助克州地区的牧民转变养殖观念,拓宽致富渠道。
(曹端荣 贺雅静 曾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