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陆续发布护理、康复、综合诊查等一系列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通过规范整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使价格项目更加贴近临床诊疗实际,在不同场景、不同角度明确价格政策导向,更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让患者付费更明白
过去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比较贴近操作步骤,存在把完整的医疗服务拆分成过多过细收费项目的问题。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在规范统一价格项目时以服务产出为导向,厘清价格项目与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成本要素、不同应用场景加收标准等的政策边界,尽可能在价格项目服务产出、价格构成中体现手术治疗的完整过程,让患者清清楚楚付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一些地方项目按操作流程拆分立项,与技术细节紧密绑定,临床上稍稍改变操作的部位、步骤、方法,就可能找不到对应的价格项目。在实际计价收费过程中,医务人员需逐条对照项目内涵,事务性负担较重,容易出现窜码套码收费的情况。
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系统性重塑,无论是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还是加收项、扩展项都更清晰、更准确,在临床计费中更好执行。各地对接落地后,医疗机构可依据本地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合法合规收费,让收费情况更清楚。
高难度技术获得更多价格政策支持
立项指南在规范统一现行价格项目的同时,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进行单独立项或加收项,体现技术难度差异。
以“剖宫产手术”为例,过去无论常规、复杂,都是统一标准统一定价,难以体现剖宫产时由于产妇和胎儿情况不同,带来的手术难度、风险、时长差异。如今,在产科立项指南中,单独设立“剖宫产(复杂)”价格项目,明确复杂具体指: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凝血功能异常、瘢痕子宫、胎儿横位等显著增加剖宫产实施难度及风险的情况,地方医保部门在定价时价格水平可以适当高于“剖宫产(常规)”。
挖掘计价单位里的服务价值
康复治疗的一个特点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医务人员随时确定和调整康复训练时长。而过去各地康复训练项目大多是按“次”计价,这意味着治疗“10分钟”和“30分钟”的收费可能相同,忽视了医务人员劳务付出的差异。
立项指南充分考虑康复治疗的特点,将所有康复训练项目的计价单位调整为“半小时”,并设立了“每增加10分钟”的加收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付出的尊重。同时,立项指南还要求设置每日费用封顶线,标准由各地根据平均治疗时长计算,避免医院为了增加收费过度延长治疗时间。
探索对高级别医务人员实行适当差异化定价
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背后都凝聚着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国家医保局在立项指南编制过程中,除对门诊诊查费、住院诊查费等诊查类项目按医师级别设立加收项外,还吸收地方实践经验,创新价格管理模式,对部分手法要求较高的针法项目实行按医生技术等级差别定价,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主项目基础上加收一定比例费用,使医疗服务收费更加直观地反映医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医生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获得增量性收入。
国家医保局先后两批对量大价高的检验项目开展价格规范治理,为上调技术劳务类项目腾出费用空间,指导各地按一定比例用于优化调整护理、门诊、手术等项目价格,逐步推动提高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增量向医务人员薪酬传导的利益机制,推动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医疗机构支出比重,让医务人员共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治理政策红利。
(本报记者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