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党建高质量发展赋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抓实课堂主阵地 强化党建赋能的影响力
学院联合主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来自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学术期刊、媒体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红色文化育人及其实践路径,共同推动深耕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内涵、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组织教师开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师资研修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努力学习先进经验;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等主题,先后主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青椒论坛”等全国、全省思政课集体备课16次;邀请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等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开展红色教育、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活跃学院的学术气氛,激发师生的学术兴趣,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师生的学科认同。
学院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新中国史”等多门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程,建成16门本硕博思政课课程群,其中省级一流课程2门。打造课程思政公开课“越剧赏析”,以“寻找刘国志:《红岩》到越剧《红色浪漫》”为主题,带领学生们走进刘国志的世界,感受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等不同主题的党课学习,加强交流、凝聚共识、坚定信仰,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用好课外大平台 强化党建赋能的价值意蕴
学院着力打造“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品牌矩阵,通过建设“艾思奇广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厅”,成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艾思奇大讲堂”,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学院积极搭建“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等研究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发出时代声音,进一步彰显传播红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使思政教育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服务社会发展。
学院着力打造“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新高地,落实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依托“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课堂-校内-社会”多维一体的育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活化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院创办“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课程”品牌课程,先后举办读书会200余期;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发挥网络价值作用 拓展党建赋能的传播领域
党建引领、网络聚力,为党建和思政工作探寻了新思路、新方向和新做法。学院积极打造网络党建教育平台和阵地,强化网络党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网络党建赋能思政工作成效明显。
学院扎实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思政课建设工作,围绕边疆民族特色搜集、筛选历史资料,设计打造“红军长征过云南”虚拟仿真教学课程,运用科技手段助力红色文化传播。学院创办大学生思政融媒体栏目《你好,大学生!》,探索形成“思政专家领学+思政课教师导学+青年榜样助学与青年学生自学”为一体的理论宣讲模式,已完成60期节目的直播,全网浏览人数近1400万人次,栏目广获好评,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制作“党的故事我来讲”系列微视频100集、“革命精神谱系”微党课10集,“马克思主义真行”系列短视频10集等,在各级各类网络平台同步推送;依托微信公众号推出FM夜读倾听“一封家书、一纸情长”系列节目,以解读100封红色家书的方式,向广大青年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张昌山 赵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