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育人举措,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推出“民族政策人人懂”“民族故事大家讲”“传统节日一起过”“创建工作人人做”“家校互访进万家”“连心共建民族村”“走出校园强就业”7项民族团结育人举措,获得上级部门高度评价,在全国百余所兄弟院校推广。学校先后获得“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江西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
强化党建引领 编织“同心结”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核心议题,作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重要内容,成立关心各民族学生成才成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组织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带领各基层党组织、各二级学院开展相关主题党日、团日活动;校党委书记作民族工作辅导报告,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民族学生上专题党课,将政策落实到各族学生吃、住、行、学等方面,构建各族学子互嵌式学习居住生活结构,营造“民族政策人人懂”的良好氛围。学校建立校领导、中层、党员教师、优秀班干与民族地区学生“四级”帮扶体系和“家校互访进万家”常态化制度。利用节假日,校班子成员带队赴四川、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100多个学生家庭和30多个企事业单位,走访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看望实习就业学生,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建立“流入地”“流出地”两头对接、双向管理机制,缔结纽带,凝聚合力,构建政校家企共教共育共管的育人格局。
聚焦素质提升 栽种“技能树”
学校聚焦民族地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建立多学科教师相结合的联动培育机制。依托12个课程教学团队,将民族文字、工艺、歌舞等元素,通过创新课程、信息化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植入19门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打造“五育”融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依托国家民委“三项计划”之民族地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语言表达、医学职业、老年照护职业、旅游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增进文化认同 架起“连心桥”
“传统节日一起过”是学校特色保留项目。学校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举办中秋、端午等传统节庆活动。在冬至时节,结合烹饪、医学专业实践,举办包饺子、针灸通穴等活动,让各族学子在欢度传统佳节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学校坚持借助地方民俗文化熏陶学生,组织民族学生参加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走进“连心共建”的宜春市袁州区楠木中学等地,体验本土风俗人情。
学校充分尊重各民族节日习俗,每年举办彝历、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活动,引领汉族学子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习俗;以民族团结故事、优秀毕业生服务民族地区及民族地区学生成长真实故事为题材,创编《村民心中的好“巴郎”》《喜笑颜开》等情景剧;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服饰展示等特色活动,搭建各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扎根实践沃土 练就“真本领”
学校以宜春市委统战部挂牌的“宜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中心”为依托,创新推动民族工作实践与理论融合。
学校与宜春市上高县洋林民族村开展“连心共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围绕洋林村乡村旅游、学前教育、产业特色发展等需求,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文旅融合项目,助力打造赣西地区民族风情旅游村。学校带领学生到宜春市水江镇沧溪村英雄周鹏家慰问,引导各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
十年来,上千名毕业生参加西部支医、支教计划,涌现出一批优秀代表。其中,李双林报名新疆喀什地区“访惠聚”驻村干部,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百名推介名单;汪远、黄诗莹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第一、第二批援疆支教优秀教师。
注重宣传研究 绽放“石榴花”
学校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语境、大氛围。选树民族学子先进典型,通过校园媒体大力宣传,以榜样力量带动各族师生见贤思齐;铸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品牌,开展的彝历年、藏历年、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民族文化精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成效进行总结、凝练,研究成果丰富。近3年共完成省、市相关课题12项;打造诗词文化、茶文化、禅农耕文化、七彩文化、孝道文化5个“宜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学校申报的《边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三项计划”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族师生心手相连,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