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是省属公办职业本科大学、国家“双高校”及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院校牵头单位,依托国家“双高计划”智能冶金专业群,校企共建甘肃省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行业技术中心,通过推进有组织、有延展、有保障的“三有技术创新”,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4项、专利奖1项。
解决企业生产难题 推进“有组织的”技术创新
学校坚持校企供需对话制度,不定期召开校企技术对接会议,共同商讨技术创新方向和解决方案,注重开展“五小”技术创新、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以“小”技术推动“大”创新,与内蒙古蓝添培训有限公司、北京金恒博远公司、甘肃陇南雄伟万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技术服务项目9项。
面向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需求,学校选拔校内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先后组建多功能新材料开发及储能材料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材料制备与评价研究等5个技术创新团队。近3年,完成纵向技术创新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甘肃省委组织部年度重点人才项目1项。
学校加大技术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对成功实现技术转化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专项奖励,先后授权专利1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4件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化。协同中国铝业兰州分公司技术骨干,吸纳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骨干教师,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开发了铝电解生产远程集控操作装置与控制系统,实现关键生产环节的智能操作与远程集控,为铝电解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中试平台,同时应用于企业新入职员工培训。
注重反哺人才培养 推进“有延展的”技术创新
学校持续完善技术创新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机制,强化教研室转化职能,促进相关课程改革。铝电解生产远程集控操作装置与控制系统研发转化的“铝电解生产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入选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同时,学校配套开发《电解铝生产工艺与设备》和《工业汉语-铝冶金工艺与安全(基础篇)》2部教材,其中1部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生产性。铜阳极炉智能生产装置与控制系统专利技术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兄弟院校实现技术转化,促进了实践教学基地的智能化升级。
学校充分发挥甘肃省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作用,保障师生协同创新和课程教学成效。近3年,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7项,3名在校生获省级技术能手称号。同时,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为学生打造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学习平台。
实施专项支持计划 推进“有保障的”技术创新
学校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明确人才引进的标准和条件,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引进博士研究生5人;聘任全国劳模、国家级技能大师等5人担任兼职教师,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加大对甘肃省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行业技术中心人才引进的专项支持力度,打造“领军人才+技能大师”领衔的结构化创新人才队伍。
学校以支撑“专业课教学、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横向技术服务”的“四支撑”为导向,全面整合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及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创新资源,升级改造智能冶金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新建储能材料开发与电池性能检测实训室和新材料开发与检测实训室,基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升级改造铝电解智能操作等实训室3个,为技术创新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针对甘肃省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实施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在评价指标设置方面,综合考虑技术创新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成效等多个维度,配套建立激励机制,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项目立项、经费保障、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方面。
(作者:郑绍忠 谢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