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湖南工学院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提高学科建设内生动力 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毕红霞 吴远志 李天生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1日 04版)

      近年来,湖南工学院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级战略需要,探索和实践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坚持“产业导向”和“项目驱动”理念,革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输送更多“实践能力强、创新潜质高”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提高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专业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专业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机械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学院重点建设和发展学科,2018年和2023年均被评选为湖南省特色应用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列为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提升,为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

    创新教评机制 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学院坚持内外评价并举,打造面向校、院、专业三级管理体系的课程体系,构建合理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引入第三方外部评价机制;对重点就业区域和企业定期调研,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定期开展培养过程评价,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施教方法,不断探索教学新途径,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健全激励机制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健全激励机制,配套课程教学改革专用经费,优化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提高网络课程、混合式课程工作量系数,确保教学改革与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挂钩,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博士化”和“走出去、引进来”工程,培养一批“示范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三个一批”人才;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工程材料表征技术”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团队、“机械工程材料”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等一批优秀教学团队,打造“汽车零部件加工成型关键技术”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名师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学院多名教师获教学竞赛奖,学院和教研室多次被评为教学教研先进单位。

    推动产学研融合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推进“认知实习”“工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融合;坚持“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原则,创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4年自主选择相关企业开展生产实践锻炼;推进“产学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共建湖南工学院-湘油泵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机器视觉工程实践”“现场技术管理”等多门校企合作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坚持产赛创结合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产创协同育人。学院遵循“实践育人、创新强院”思路,打造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湖南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基地、省级“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机电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一批产创实践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鼓励赛创结合。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专业师生参与创新课题立项40余项,依托创新课题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获奖100余项。

      未来,学院将持续实施“双融双驱,卓越育才”计划,推动校企资源融合、理论实践融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

      (作者:毕红霞 吴远志 李天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