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地质梦启航

    讲述人: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驻厂监造团队队员 汪明鑫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8日 07版)

      【一线讲述】 

      作为监造团队的一员,我有幸见证了“梦想”号的从无到有。这两年,我作为“梦想”号海上综合试航的一员,跟随这艘船劈波斩浪,圆满完成海上试验,验证了“梦想”号综合性能国际领先。

      建设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既要满足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大洋科学钻探等多项功能,又要实现“打穿莫霍面”这个国际上努力了几十年都未曾实现的科学目标,还要能经济运行,没有先例可循,难度可想而知。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打破传统的单线建造模式,建立了设备采购、生产设计、船舶建造“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工作方式,加速前进。但困难远不止这些,国产高压泥浆泵首次上船“水土不服”、泥浆混合设备布置不下,电缆长度从800公里增加到1200公里,整整多了一半。为此,我们组建了12个攻坚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国内外150家参建单位协同攻关,破难冲关。

      还记得,为了找到“梦想”号的核心装备——钻采系统自主设计集成的最佳方案,负责人冯起赠带领我们深入全国钻井一线。从新疆的冰天雪地,到南海的烈日炎炎,几年间我们走遍了国内油田,遍访了装备企业,登上了南海的钻井平台。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到大陆科学钻探,一项一项,我们逐步摸清系统原理和设备配置,完成了钻采系统作业能力论证,联合设计院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探船型。

      用拼搏创新的态度,我们随后建成了覆盖全海洋学科主要方向的9大功能实验室,研制了全球首套岩心自动存储转运系统,布设两万余个监测点,为“梦想”号搭建了“神经网络”,用信息化给“梦想”号插上翅膀。

      可以说,我们用4年时间,完成了相当于海工船舶十余倍、科考船舶数十倍工程量的建造工程,用拼搏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作为95后,我加入这个筑梦团队何其荣幸。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梦想”号的建造,给年轻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练机会。未来,“梦想”号还将成为我们新时代地质青年的梦想启航地。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