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守护历史记忆 同心共创未来

    ——闽台关系档案保护利用助力两岸民心相通

    作者:闫兴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12版)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陈大厅呈现了由台胞陈臻超捐赠的600余封家书组成的“大榕树”造景。闫兴摄/光明图片

        清道光年间自台湾寄回南靖的书信。现为福建漳州南靖县档案馆收藏。涂志伟摄/光明图片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往来密切。图为福建漳州东山岛南门湾。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海峡聚焦】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古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福建先民大规模迁居台湾,在闽台往来过程中留存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闽台关系档案。这些档案印证了两岸历史渊源,体现了两岸交流交往,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

      闽台关系档案既包括文书、信件、契约、族谱等,也包括书画、匾额、碑刻、录音、录像等。这些档案翔实记录了以福建先民为主体的大陆民众迁居台湾的历史,见证了他们在台湾进行土地拓垦、经济开发、文教开化、反殖民抗争等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闽台关系档案具有真实性、罕见性、唯一性、完整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闽台关系档案保护利用,对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相通、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见证

      从时间维度看,闽台关系档案是一部厚重翔实的迁台史。追根溯源,台湾地区实际上是以中原南徙先民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社会。大约在宋元时期,中原先民基本完成向南迁徙,定居福建之后的中原先民二度迁徙形成了台湾主流社会。据《明清台湾档案汇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图录》《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等代表性档案文献汇编记载,中原先民及其后裔将中原文化带到了福建,中原文化经历了糅合福建(主要是闽南)地域文化这一本土化过程后,伴随大规模人口迁徙传入台湾,氤氲化合成为建构台湾社会的文化基础。明清以来的大规模迁台先民,对台湾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过程迄今延续了400余年。

      从内容维度看,闽台关系档案是一部展现两岸血脉相连的百科全书。闽台关系档案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内容繁复,不仅全面反映了在波澜壮阔的迁台历史进程中两岸政治、经贸、文教、宗族、风土的真实面貌,而且生动展现了两岸同胞丰富而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两岸血脉相连的佐证和载体。以福建推出的“共同家园 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为例,展览遴选清帝谕旨、朱批奏折、两岸书信、闽台宗亲谱牒等珍贵档案文献,涵盖郑氏收复、康熙统一、光绪设省、甲午割台、台湾光复等重大事件,囊括了官员任免、物产交换、科举考试、财政调拨、海疆防务、反殖抗日等诸多翔实史料,涉及政经、科教、军事、民族、语言、风俗等多领域内容,充分展现了闽台关系档案的百科全书性质。

      从精神维度看,闽台关系档案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台湾的地域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从语言、文字、饮食、节庆,到信仰、伦理、思考方式等,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以闽台宗亲谱牒为例,它是记载闽台地区各个姓氏家族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的主要档案文献,包括姓氏源流、先辈著述、世系表、家训族谱、风水图等,蕴含闽台先民在海峡两岸繁衍生息的历史故事,佐证了“两岸一家亲”的事实。查考《台湾义勇队档案》《台湾光复档案》等档案文献可知,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45年),众多台湾民众仍然心怀祖国,不忘民族大义,坚守民族气节,展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反殖民抗争,彰显着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闽台关系档案记载着大陆民众迁居台湾的历史全貌,它的珍贵性在于涵盖了官方和民间、大陆和台湾、宏观和微观、时间和空间等多维度、多层面的史实凭证,具有证史、正史、补史的重要作用,为两岸民众正确认识理解两岸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印证。综上所述,闽台关系档案充分反映了两岸的社会变迁,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见证。

    多措并举守护两岸共同记忆

      为守护好珍贵的两岸共同记忆,2024年10月,《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大陆首部文化领域涉台专项地方性法规,旨在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司法服务保障机制,并鼓励闽台两地开展闽台关系档案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征集保护力度、注重传播推广、开展理论研讨深挖档案内涵……近年来,福建通过主题展览、档案汇编出版、拍摄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活化利用闽台关系档案资料,以更好服务两岸融合发展。

      2022年初,福建开展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工作,产生热烈反响。截至2023年12月底,福建各级档案部门馆藏涉台档案资料约24.8万件,其中“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约22.6万件。

      目前福建已出版的关涉闽台关系档案的代表性出版物包括《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图录》《海峡壮歌——闽台抗战档案图片集》《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闽台卷)》《抗日复台档案选编》等;以闽台关系档案为素材拍摄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包括纪录片《郑成功》、微纪录片《我家的两岸故事》、系列短视频《主播说“迁台记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等。在各方协同推进下,闽台关系档案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入。

      一场场主题展览,让更多人尤其是台湾同胞了解到这些档案文献背后的故事。自2017年起,“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列入海峡论坛常设项目,已连续成功举办8年,成为文化交流板块的重要内容。“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系列专题展览累计6次入岛展览。今年7月,福建省档案馆与台湾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联合在台湾宜兰举办“文脉流长——科举制度在台湾”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展览通过200多份珍贵档案文献和历史图片,回顾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实施发展历程,生动展现科举制度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风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方位保护利用这一文化宝藏

      闽台关系档案蕴含着两岸密切联系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密码,它一头连着台湾,一头连着祖国大陆,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见证。文献中所记录的历史虽尘封已久,但激活这些属于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能够进一步唤醒两岸同胞对同宗同源血脉亲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让闽台关系档案这笔丰厚的文化宝藏得到全方位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闽台关系档案的征集、保护、研究及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文化工程。虽然相关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存在大量闽台关系档案散落民间、档案内涵挖掘不足、活化利用不够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推动闽台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可依托以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及历史文化为纽带的闽台基层民间组织与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海峡论坛、闽台宫庙、闽台宗亲会、岛内同乡会、闽台同名同宗村等力量,扩大闽台关系档案文化工程在岛内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支持引导两岸民间组织在闽台关系档案的征集、保护、研究及利用方面的交流对接,促进民众深化共识、强化合作,共同守护属于两岸人民的珍贵记忆。

      进一步讲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让传播更接地气、更聚人心。挖掘利用重要闽台关系档案资源,讲细、讲活、讲生动两岸融合发展故事,与时俱进推出闽剧、歌仔戏、木偶戏、歌舞剧、话剧、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文创等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纪录片以两岸家书为切入点,展现两岸同胞共同走过的厚重历史,在两岸的反响都很好。

      加快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推动共建共享。随着智能终端的应用普及和新媒体技术推广,闽台关系档案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传播势在必行。积极开发多元丰富的数字化产品,用图文、视频、动漫、海报、动图等多种形式对档案文献予以立体化、潮流化、趣味化的呈现,探索让发黄陈旧的“故纸堆”转化为可亲、可感、可悟的融媒体产品。辅助运用交互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场景叙事、氛围感营造、情境模拟等方面打造更具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的超时空文化情感连接,通过科技赋能唤醒个体或集体记忆,增进两岸同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作者:闫兴,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