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法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中国实际,依托复旦学术生态,进一步完善法学教育教学体系,深入学习法学理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扩格局 着力夯实法学教育基础
学院遵循法学学科发展规律和法学人才培养规律,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法学理论学习基础,贡献弘扬法治精神的人才力量。
学院组织专题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在建设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这一核心问题上找到“最大公约数”,抓住新兴与交叉学科、评价机制、教材建设等发展点,推动《意见》各项部署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工作中落地落实落细;开展专题研讨会,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一流法学人才培养等内容展开深度研讨,助力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加快构建。
学院着力打造“中国法学”系列教材,规划新编《法律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教材编写工作,并将其纳入“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启动研讨型教学系列教材、实务课程系列教材等系列教材建设,形成具有复旦特色的原创法学教材体系。
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检校合作,协同推进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融合发展,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深化落实关于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实务研讨、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共同为法治文明进步、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水平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拓贤路 不断加强法学教育
学院不断拓展法学教育教学场域,创新法学教育教学策略,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讨论、政策研讨、法律咨询、实践指导等,让教学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法学理论,自觉践行和弘扬法治精神。
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设校情、学情、国情、社情、世情等教学单元,开设小班讨论课,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各抒己见。
学院适时推出“2+X”培养方案改革,在夯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发展基础后,通过“X”提供个性化的跨学科多元性发展选择,实现“法学+经济”等多种复合型培养路径;借力“本研贯通”改革,整合实践性课程,通过课程开放平台,共享本、研课程资源,推进本科“实务型”“研讨型”课程群建设,打破人才培养壁垒;创建“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将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扩展为“法律诊所与模仿法庭”,引导学生以职业律师的思维,对精选案例进行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分析与思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院持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围绕法学专业学习与校园生活需求,精心设计学术导航、学业导航、思想导航、生活导航、入学导航和生涯导航六大主题模块,以27门/次专题讲座或主题活动开启新生探索法学的大门;创新校园普法宣传策略,以“复旦法学研究生团学联”“复旦法援”“复旦法学团学联”等微信公众号为抓手,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推动法律知识走向网络,扩大法学教育的影响力。
聚力量 多措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不断加强教师的法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推动教师积极投身于服务全国、服务上海的大局。多位教授受聘或受邀参与国家和上海的法治建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层面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学院明确引才方向,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女性法官薛捍勤等多位优秀法学人才加盟,为复旦法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劲助力。
在加强法学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定期举办教师专题研讨培训,组建师生读书小组,由专业教师领读相关书籍;每年举办年度教师节座谈会,通过座谈形式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继续秉承师道信念,追求卓越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赵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