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巍巍,湘水悠悠。积蕴九秩,襟怀八方。2024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将迎来建校九十周年华诞。九十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学府,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湖湘大地,传承中医药基因,在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诠释“湖中大”人的责任和担当,成为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所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迎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传湖湘医脉 铸九秩风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危亡之际赓续,于新中国成立之时萌芽,秉“传承创新中医药”初心,持“教育为国”信念,承湖湘精神,正大国医脉,绘就了一幅幅恢弘壮阔的创业画卷。
坚守教育救国初心,开创中医药教育之先河。1934年,吴汉仙等中医药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学校前身——湖南国医专科学校,肩负起捍卫与复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历经“文夕大火”之劫和多次迁徙,刘岳仑、易南坡、郑守谦、谭日强等一大批学者始终坚守捍卫中医药教育。
坚守教育报国信念,勇担中医药振兴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启现代中医教育新征程。1953年,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成立。6年后,成立湖南省中医专科学校,当时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镇,被誉为“湖湘中医药人才摇篮”。1960年,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中医学院”。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全体师生同挑砖、共劳动、齐开荒、广种粮,于荒野之地建楼授业兴学,让湖湘中医药教育的火炬得以薪火相传。
坚守教育强国梦想,开启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征程。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蓬勃发展,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校发展历史自此翻开全新篇章;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开启内涵式跨越发展之路;2018年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距离现代化的国家“双一流”高校的梦想更近了一步。湖南中医药大学走过了一条爬坡过坎、聚集元气、奋力前行的振兴之路。
经过90年的砥砺奋进,学校几经搬迁、几度易名,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为优势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成为湖南中医药教育的“领头羊”、中医药强省的“主力军”、科技兴湘的“生力军”和国际交流的“排头兵”,正奋力书写着教育强国的历史新篇章。
承岐黄之术 育医药精英
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为本,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湖湘底蕴、中国特色、世界气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一流人才,谱写了一曲曲教育报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慷慨高歌。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优势特色新生态。学校实施学科建设攀升工程,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巩固提升中医药优势学科,超前布局新兴特色学科,推进医、理、工、管、文、教交叉融合发展。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中医学跻身湖南省“十四五”世界一流培育学科,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入选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发展新势能。建校之初,张牧庵、吴汉仙、黄菊翘、郭厚坤等一批医坛名流咸集,“湖湘中医五老”、郭振球、朱文锋、谢剑南、周衡等一大批优秀学者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激励着一代代“湖中大”人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开拓,用学术映照现在、关注未来,努力践行学校办学初心与宗旨。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引育留评工作机制,实施“杏林英才计划”等,推进分类评价和聘期考核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和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活力迸发,人才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现有教职工1511人,有国医大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岐黄学者等领军人才100余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名师名医170余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团队8个。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倡导“教学实践两相长”,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1993年率先创办5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00年开设7年制中医学专业,2015年试点中医学“5+3”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2024年率先开展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硕博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试点,成为全国第一批贯穿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硕博一体化的院校。学校首创“临床现场教学”范式,开办中医拔尖人才班,探索“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工程,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打造“开学第一课”等育人品牌,学校入选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并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现办学定位从应用型高校向学术型高校的跨越发展。
九十年来,学校共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涌现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行业领军人才,一大批优秀校友在医疗、科研、产业等领域挺膺担当,用实际行动反哺母校,铸就医济天下的湖湘教育力量,传承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
蓄新质之力 谱高质量新篇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服务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积极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集中大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成为极具活力的创新策源地、方案提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地。
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力。在建校之初,学校就扎根湖湘大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第一本中西医结合教材的开拓奠基,到第一个中医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第一个“证素辨证”“微观辨证”“主诉辨证与计量诊断”理论的创新提出;从“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到建设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97个高能级平台;从区域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的突破,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和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数的突破;从《数字中医药》(英文)被CSCD核心库、Scopus数据库收录到SCI论文翻倍增长,学校在学术研究上矢志创新,着力在关键“卡脖子”技术和“0到1”原始创新上实现突破。
产学研医用一体化,增强社会服务力。学校注重将“三位一体”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先后成立湘药产业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园,与27个市、县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服务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服务健康湖南和健康中国新模式。开发中药新药70余个,科技成果转让63项,累积产值超过200亿元。依托15所附属医院,深化医教研协同,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和基层卫生服务辐射中心,在构建湖南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上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国际影响力。作为全国首批招收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中医药院校,学校拥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稳定生源,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了包括外籍院士在内的一批批优秀人才,成为来华留学高地。从2004年建立全球首家研究型中医孔子学院到2019年成立全国首个外籍院士“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工作站,从连续7届举办“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国际会议”到推进银黄清肺胶囊等3个中成药在巴基斯坦完成临床试验,再到建立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和1个国际实验室、获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已成为中部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排头兵。
风华九秩,薪火不熄;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伴随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湖南中医药大学正在全面建设行业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向着21世纪中叶高质量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双一流”高校的宏伟目标凯歌而行,乘势而上。 (廖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