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
霜降已过,10月的云南西双版纳依旧鸟语花香。
“快看,‘小银鸟’落枝头上啦!”在飘海的轻声提示下,观鸟爱好者纷纷调转镜头。不一会儿,一只有着淡蓝色阔嘴、栗色覆羽的小鸟,出现在相机屏幕上。这只小鸟名叫银胸丝冠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野外可不多见。但这几年,它们成了“飘海鸟塘”的常客。
飘海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么等新寨村民。看着眼前这场人与鸟的“约会”,他感慨不已:“放在以前,村里有人抓鸟捕鸟,哪懂什么爱鸟护鸟嘛!”
飘海口中的变化,出现在2019年。那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帮扶村寨发展鸟塘经济,指导村民在鸟类活动集中的区域适当改造环境,以吸引它们前来休憩,供摄影爱好者拍摄。
“我从小就喜欢鸟,也爱养鸟,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报了名。”飘海告诉记者,为了给鸟塘选个好位置,他在大山里摸爬滚打了半年,开始追寻鸟的鸣唱,记录鸟爱吃的果实,最终在一处泉眼旁停下脚步。
凭借对鸟类习性的熟悉,飘海把这口泉眼“演绎”得出神入化。“不同的鸟儿洗澡方式不一样,我挖了水塘,还用竹竿引水造了几道小瀑布,满足它们的需求。”
慢慢地,“飘海鸟塘”人气越来越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飘海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近两年的年收入达十多万元。
随着太阳升起,进塘的鸟儿越来越多,记者也架起相机。镜头里,银胸丝冠鸟不时在水塘上方表演高难度“跳水”,而棕头幽鹛、灰腹绣眼鸟这些小鸟,则在阶梯水道上享受“淋浴”,连生性胆怯的绿翅金鸠也大胆出来凑热闹。
鸟塘火了,村民们能从接送游客、提供餐饮等服务中获得收入,对鸟儿的认识也变了。如今,学飘海搞鸟塘的村民增至五六户,再没有村民张网捕鸟了。
“我常常跟大家说,破坏森林、抓鸟捕鸟,只能饱一顿、赚一笔;只有和森林交朋友、爱鸟护鸟,才能世世代代富下去……”飘海相信,随着鸟儿越来越多,乡亲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