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守护乡音中的文化密码

    ——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24日 07版)

        图为“语保”工程参与者数量

        上海徐汇区一场公共艺术展中的方言汇集。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2021年分别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在持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同时,重视做好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工作。当前我国各地方言保护现状如何?“语保”工程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又面临哪些困难?鉴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学者,对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开展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助力“语保”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河南话“中”、上海话“灵”、东北话“嘎嘎滴”、陕西话“美滴很”、福州话“丫霸”、重庆话“巴适得板”、广东话“好犀利”……如今,越来越多的“方言梗”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语。

      方言既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自2006年起,我国先后公布了五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项目、3610个子项。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子项以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载体表达或传递。

    保护:统一规划让乡音代代传

      我国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中的130多种语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文化底蕴丰厚,是当今世界上语言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许多方言正趋于或面临消亡的困境,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也在快速流失。据社会调查显示,“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南昌为31.8%,上海为22.4%,厦门为19.3%,杭州为9.2%,苏州仅为2.2%,且这个数据仍在不断降低。“在深圳濒危方言‘大鹏话’里,天亮叫‘天皓’,除草叫‘耘禾草’,插秧叫‘莳田’,典雅的古语词就保留在老百姓的口语中,但青少年对这些说法已经非常陌生了,这些都面临失传的风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杨慧君说,“我们要与时间赛跑,赶在某种声音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去。”

      标准化实施大规模语言资源抢救保护。每逢寒暑假,浙江师范大学沈丹萍老师会带着学生到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会选出一位土生土长、以当地方言为母语的老年男性作为主要发音人配合工作。沈老师向发音人逐一询问并记录调查手册中的字、词、句和语篇,记录完成后再将所有条目按规范摄影录制下来:“东、该、灯、风”“日头、月光、天星”……当为最后一个条目录制按下停止键时,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做完‘语保’,这个假期又算圆满了!”

      “语保”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简称。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工作。自工程启动以来,全国35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0多个专家团队,5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9000多名语言方言发音人参与工程建设,调查了各地近130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调查点共计1802个,其中包括1171个汉语方言点、324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205个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点、102个语言文化点。这次全国性的语言抢救行动成为继1956年全国开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语言调查,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工程从立项开始,要经过培训、试点、中检、预验收、验收等环节,而且从调查表格、书写要求到视频录制的每一个程序,都制定了明确、统一、规范的要求,这是以往语言调查研究所缺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振兴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汉语方言普查的亲历者之一,时隔60余年,他又投入“语保”工程中。在国家语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指导下,语言学界正在研制我国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文化调查保护的国家标准,这意味着语言资源保护将不再局限于一个时期、一项工程或一些专家的范围内,它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技术推动语言资源保护驶入快车道。小潘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日常学习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查阅、整理各地方言的语料。“过去只能奔波在图书馆挨个查阅记录,现在从平台上能查到我国各地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信息,还有发音视频,可边听边学边记录。”

      这个由北京语言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的“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汇聚展示了工程调查采集的1800多个点超过1000万条实态语料,目前约有4.5万名注册用户,点击地图上的调查点,可查看该地点所有条目的说法、读音、视频,有些地点还收集了语言文化名物和活动照片,生动客观地展示了我国语言国情的实态面貌。

      建设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数据库是保护开发语言资源的基础。我国语言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类型关系复杂,语言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多媒体大语言数据库的成熟先例屈指可数。面向我国语言的实际面貌,清华大学教授李涓子带领课题组通过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基于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可视化展示、以流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展示交互三大关键技术解决了语言资源的存储、展示、检索和比较等难题。先逐个查证所有调查点的经纬度,再利用GIS系统接口,采用自动化数据统计和分析算法,最终实现按条目生成方言特征分布图。数字化技术让语言数据剥去了艰涩难懂的外壳,重新回归到大众熟悉的表达方式中,让跨越千年的中华语言文化得以永久流传。

      多渠道深化语言文化交流互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世界上约有6700种语言,而约97%的人口使用的语言仅占世界语言种类的4%,其余96%的语言仅有3%的人在使用。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20年来多次发布国际标准文书呼吁关注语言濒危现象,2021年发布了“国际土著语言十年(2022—2032)全球行动计划”,提倡保护、振兴和促进全世界范围内包括土著语言在内的各种濒危语言。

      纵观国际上同类语言保护项目或行动,大多数由基金会、科研机构或个人发起实施,力量分散,难成规模。2018年,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召开“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发布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岳麓宣言》。该宣言凝练了当前世界保护语言资源的核心理念及做法,明确提出“寻求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土著语言、非官方语言以及方言保护传承的新途径”,向世界进一步推广“语保”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成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成功实践。宣言起草组组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计划署主任爱尔萨女士说:“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国际上来看,《岳麓宣言》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们走向‘国际土著语言年’的中国里程碑。”

    传承:方言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跨界融合,方言成为流量密码。“惊天之势似无敌,大显神通走河西,英雄无敌何所惧。”风靡全球的国产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融入了陕北说书等非遗元素。三根琴弦,一张绣口,厚重苍凉的唱腔唱尽千古事,让网友直呼“上头”。配音者熊竹英说:“陕北说书就是用咱陕北老百姓的方言,演唱时融入了陕北特色的口音咬字,效果比想象中好。”

      游戏、影视、文创、短视频……搭上跨界融合的快车,“方言+N”成为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方言纳入本地文化产业布局。《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方言打卡点也越来越多。在武汉、重庆、长沙、呼和浩特等地,独具特色的方言墙也成了一道道“有声”风景线,吸引游客驻足跟读。

      在新媒体平台,方言话题频上热搜,“蛤蜊味儿的歇后语可太青岛了”“东北话里的整有多能整”等话题,阅读量破亿。形式多样的方言表情包、方言歌曲也深受青少年喜爱。语言专家和文化主播纷纷在线讲述对方言文化的见解,获得网友好评。

      数智助力,大语言模型赋能方言焕新生。“该是隆庆二年的深秋,该日陆府请来了一支戏班子……”在短片《懒画眉》里,吴侬软语的旁白由语音合成系统配音完成。近年来,我国语音智能企业陆续发布各类方言语音识别、支持普通话和多种方言混说的大模型,语音合成、语音翻译、语音生成等技术有望为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带来光明前景。

      在科技助力下,方言保护利用提质升级。与语言学的采集对象多为标准的字、词、句有所不同,语言大模型采集的是方言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实态,极大丰富了语料保存的类型和体量,为方言的教学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方言导航、输入法、智能客服、游戏和音像作品配音、数字人主播等进入百姓生活,人们可更充分享受科技惠民的便利。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回响·AI方言艺术展”上,观众通过语音与展品进行交互,跟着语音合成的苏州话边学边说,经由系统识别后可获取相应视觉反馈,从有声的“苏州话”变为有形“苏州画”,在综合感官体验中感受方言文化的魅力。

      共谋共创,营造方言文化传承氛围。“正月廿九好日子,大人囝仔真欢喜……”福建泉州鲤城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以闽南童谣《妈祖巡境》的精彩表演,翻开了新学期“闽南话·开课啦”实验班的新篇章。围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泉州连续举办33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7届海峡两岸(泉州)闽南童谣大赛、两届闽南话讲故事大赛共计100余场,打造闽南话传承“九个一”项目,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乡音紧紧维系着港澳与内地、台湾与大陆、华人华侨与祖国之间的情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神州之声》《香港之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等以方言为播出语言的频道节目,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提供了方音寻根之路。马耳他华人许添兴借助由祖辈口传下来的地名“澳水”的发音,在福建厦门思明区寻回了过去五代人遗失了168年的故乡。语言相通,心灵相通。来自台湾鹿港的谢文忠说:“你说的我听得懂,我说的你也听得懂,泉州府、晋江、台湾,都是讲同样的话,讲的都是闽南话。”

      方言对曲艺戏剧的声腔特色、地方韵味的表达至关重要。文化和旅游部先后于2018年、2019年举办两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了232个剧种。该活动,不仅受到戏曲爱好者欢迎,甚至还吸引了“老外票友”。在安徽安庆任教的美国人韦斯特深深迷上了黄梅戏,将它比喻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瓶颈:方言热了,为何“语保”仍遇冷

      语言观教育缺位,思想认识不统一。我国的语言政策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了四种在公共场合可使用方言的情形:“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但是,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学术界,对如何统筹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科学保护语言资源在认识上还未完全统一,长期以来,不少人片面地认为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是对立关系,对于方言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问题往往避而不谈,甚至因缺乏正确宣传引导,普遍将方言视为“土气”“落后”“不文明”的表现。对普通话与方言关系的误解、对方言的刻板印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政策边界把握不清,难以正面、积极、有效地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

      语言国情复杂,保护行动未形成合力。我国语言资源分布地域广,种类丰富多样,内部情况极为复杂,各地对方言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方言使用情况的差异非常大。如何精确区分不同的方言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科学保护是当前一大难点。虽然各级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和民间人士分别采取了相应举措开展保护行动,但缺乏有效衔接和联动配合机制;教育、宣传、文旅、档案等相关单位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和方言文化传承。

      语言资源属性不清晰,成果转化力度不足。除了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语言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可以为传承传统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发挥重要作用。而现有语言研究多集中在本体研究方面,因其学理性较强、专业壁垒明显,诸多的学术成果难以与语言使用者形成互惠互动关系,国家战略布局、应急需求、民生发展对语言的需求还不清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彰显不足。以政府、学术界、企业作为主体建设的语言资源库规范标准不一致、数据确权方式不明确,大语言数据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上述盲区导致了大众会产生“语言保护有什么用”的困惑。

    探索:多措并举助力“语保”提质增效

      坚持舆论引导,树立正确语言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适用于正式场合,而方言是区域性的交际工具,适用于非正式场合。例如,上课时讲普通话,放学后可说方言;政府部门办公场合讲普通话,面向一些使用方言的群众,在服务时可使用方言,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根据文化强国建设要求,进一步厘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科学保护方言的关系,教育、宣传、语言文字管理等部门应加强宣传解读,从法理、学理、事理角度把语言政策说清说透,为采取有效措施科学保护语言资源奠定基础。在拥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挖掘并展示方言文化之美,引导受众正视日益严峻的方言消亡和优秀传统文化式微的现实,确保在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同时,重视科学保护方言和各类语言资源。

      实施分类保护,保障方言使用空间。在科学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开展语言使用传承情况和语言态度调研,掌握不同地区方言保护传承现状,结合实际制定分地区方言文化保护传承政策,稳妥开展方言文化传承活动。一是建议有关部门把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纳入非遗项目,把保护语言资源纳入非遗保护体系,或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相结合,制订“濒危语言保护名录”,使语言保护传承进入由政府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福州、厦门、苏州、北京等地在历史名城保护条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办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文件,已将本地方言纳入保护对象,可提供先期实践经验以资借鉴。二是优先保护使用人口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对境外海外具有强大文化辐射力的方言,主要是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方言。三是加强青少年语言能力培养,发挥语言文字育人功能,探索试点开设方言文化兴趣课和校园方言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既会讲标准普通话,又会讲家乡方言,还会讲流利外语的新一代。

      加强智库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应共同制定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保护传承为目标的总体规划,加强语言资源的深度开发应用,支持有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建智库型研究中心或保护传承基地;根据重要程度将重要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分批次纳入国家关键语言目录,为支撑国家战略应急提供有效支撑。推动语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文化产品,例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语言口传文化集成、中国语言知识图谱、中国语言文化纪录片等。支持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其打造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汇聚展示中心、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重要研究基地、优质语言文化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王莉宁,本报记者柴如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