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巡礼

    作者:何威 吴吉民 闵祥鹏 王忠敏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07版)

        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金瀑飞流”景观。新华社发

        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新华社发

        山东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内建设的堤防生态廊道景观带。新华社发

        河南洛阳,骑行爱好者在沿黄生态廊道新安县仓头镇段骑行。张怡熙摄/光明图片

        山西吕梁碛口古镇,村民展示自己制作的布老虎。新华社发

      出雪域,过峡关,一泻千里,奔流入海。黄河,这条绵延万余里、流经九省区的滔滔长河,或从容和缓,或汹涌激荡,风情各异。自古便令无数游人醉心,至今依然。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次提及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早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便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随后,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相关内容,被陆续写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保护法等文件。数年来,沿黄各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亲水嬉戏、跨省合作、遗址开发、生态保护……一幅黄河文旅的“大写意”,跃然而出。

      【一线讲述】

    从容穿城,河滨生活舒适惬意

    讲述人: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何 威

      说起黄河,不少外地朋友会觉得它波涛汹涌、难以接近。可对于我这样在黄河边长大的兰州人来说,它却是从容和缓、亲切可感的。

      每当夜幕降临,铁桥、楼阁、山峦、白塔被灯光渐次点亮,黄河之滨流光溢彩。一艘艘满载游客的航船平稳地行驶在水面上,航线穿越兰州市主城区,途经中山桥、白塔山等著名景点,古老金城的时代新韵扑面而来。

      航船停泊处,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茶摊。每当有外地朋友来,我总会邀请他们到茶摊上坐一坐,在躺椅上悠然地品着三炮台,吹吹清凉的河风,感受兰州人独有的生活方式。河滨的夜市人潮涌动,烤羊肉、油炒粉、浆水面等地方美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食客慕名而来。河畔不时上演的文艺演出,也丰富着市民和游客的夜生活。作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兰州市打造了一批多业态并举的夜间消费聚集区,餐饮经济、夜间经济蓬勃发展。

      2023年2月1日,《兰州市黄河文化保护办法》正式实施,开创了我国城市黄河文化保护立法先河。办法梳理界定了黄河文化资源的范畴,制订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具体措施,为构建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年以来,兰州市文旅热度持续上升,“览黄河美景”“逛黄河铁桥”“坐黄河游船”“听黄河故事”成为潮流,全市春节、五一、端午假期游客接待量持续刷新纪录。

      刚刚过去的夏天,兰州马拉松这场体育盛会吸引了国内外4万名跑者相聚兰州,与母亲河一路欢歌,共同奔跑,感受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热情。

      随着兰州马拉松鸣枪开赛,黄河马拉松系列赛也同步启动,吴忠、郑州、东营等沿黄河城市参与其中。赛事不仅撬动经济增长,也带动更多人以健康奔跑的方式守护母亲河。

      黄河两岸,道不尽的古韵新声。在文旅行业工作十多年,我看到兰州在黄河儿女的拼搏努力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旅游业不断融合发展,推动着城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兰州在万人马拉松奔跑的步伐中不断前行,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激情昂扬,在黄河奔腾不息的流淌中安宁而从容。

    壶口激荡,“秦晋之好”再续新篇

    讲述人:山西省临汾市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发展中心主任 吴吉民

      壶口瀑布,这颗镶嵌在晋陕峡谷中段、黄河北干流南段的璀璨明珠,以其作为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的雄浑壮阔,成为黄土地的灵魂象征。在这里,黄河峡谷的险峻与黄土高原的苍茫交相辉映,瀑布的奔腾呼啸更是为这壮丽的自然景观添上了点睛之笔。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则如同岁月精心雕琢的瑰宝,为这片土地披上了厚重的文化外衣,吸引了无数旅人。

      壶口瀑布居于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的交界。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两地协调推进壶口瀑布的共同开发,续写了“秦晋之好”的黄河新篇。

      2022年7月15日,黄河壶口瀑布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借此东风,晋陕两省景区紧抓机遇,共谋发展大计。吉县与宜川共同组建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高质量发展委员会”,实行双组长、双成员制度,宛如一座桥梁,将两省的力量紧紧相连。

      一次次的实地考察,一场场的思想碰撞,让壶口景区焕发新生。从工作人员到文化学者,再到普通百姓,大伙儿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让壶口更加耀眼。有的提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玩得更舒心;有的则强调要深挖文化内涵,让每一处景点都能讲出动人故事;还有的关注生态保护,确保这片美景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经过多次会商,两省达成广泛共识:壶口景区官称统一为“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门票价格统一设定,优惠政策相互参照;景区简介、标识标牌、宣传口号统一设计,“中国·山西·吉县”与“中国·陕西·宜川”并肩而立;网站同时收录两省的咨询、投诉、救援电话,公众号等数字平台采用相同的标识和文字信息,并建立了便捷的链接程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实现了协管机构、形象标识、门票价格、投诉处理、对外宣传的“五个统一”,更为壶口景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的合作远不止于此。产品互推、信息共享、政策互惠……我们在省、市、县、景区等各层面都保持着积极的联系,推进形成高效的合作模式。

      近期,我们正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打通晋陕两省壶口景区的旅游服务平台,争取通过联票方式,促进游客在两省之间自由流动,共同把壶口景区建设得更好,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中原沃野,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讲述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闵祥鹏

      穿越中原的广袤原野,黄河如同一条美丽丝带。它不仅目睹了千年岁月的沧桑巨变,还滋养了河南这片饱含丰富历史与文化精髓的宝地。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推进,我和同事们见证了河南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的新成效。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有一个小村庄,名叫仰韶村。这里,是仰韶文化的摇篮,也是它得名的地方。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三门峡市决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考古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内设置了多处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模拟考古挖掘活动,亲手触摸那些沉睡千年的古代遗物;也可观看实景演出,感受仰韶先民的生活场景。此外,公园还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带走一份属于仰韶的记忆。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政策的深入实施,不仅让仰韶文化的光芒更加耀眼,也带动了如双槐树、二里头等其他遗址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双槐树遗址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巧妙融合周边文化文物资源,打造出双槐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地标性项目。而二里头遗址作为黄河文化的标志性遗址之一,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的相继落成与对外开放,更为公众搭建起了解夏代文化和黄河文化深邃底蕴的桥梁。

      我们看到,河南不仅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借助创意与科技的力量,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刻感受历史的迷人魅力。例如,洛阳龙门石窟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对石窟内的雕像进行了造型的虚拟修复及色彩的虚拟复原。游客通过下载“云上龙门”应用程序,就能欣赏百余处景点的近景与远景。

      通过保护考古遗址、研究黄河文化、推进文旅融合等方式,古老的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奔流入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讲述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心主任 王忠敏

      黄河经九曲十八弯,自山东东营入海,造就了独特的黄河三角洲——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茂密、水草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穿行在湿地间,水波荡漾,候鸟成群。它们或悠闲漫步、或惬意吟鸣、或展翅翱翔,景色美不胜收。

      我自2008年进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生态旅游工作,见证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逐渐繁荣的发展历程。这些年,依托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禀赋开展科普教育,是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提升核心吸引力,我们积极拓展科普研学业态,打造了白鹳湖湿地自然体验区、黄河游船码头、黄河入海VR体验馆等多处科普教育阵地,设计了“探秘黄河三角洲形成”等研学课程,通过自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利用科普讲座、巡展等形式持续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全面系统展示黄河口自然科普教育信息,打造特色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研学产品。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走进全国最大的鸟类专题博物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欣赏1400余件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学习鸟类迁徙知识,还可以近距离和鸟类科普乐园里的鸟儿进行互动,更可以走上天然柳林木栈道,徜徉于黄河口的绿意盎然之中。据统计,我们举办的“行走黄河口 生态大课堂”自然教育活动,每年吸引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注重突出生态特点,先后投资建设了生态监测中心、生态停车场、3A生态厕所等重点服务设施,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

      今年夏天,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晋身世界自然遗产,这是对我们莫大的激励与鞭策。面向未来,我会继续当好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践行者,科学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继续完善科普宣教和生态体验服务设施,丰富黄河口国家公园科普宣教平台体系,开展更多富有特色的生态研学和科普教育活动,广泛传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贾月洋、王冰雅、尚杰、杨珏、李建斌、王胜昔、宋喜群、冯帆 本报通讯员 陈元、商雅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