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公共文化驿站:移动小空间 文化大天地

    作者:白雪华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6日 13版)

        2024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在北京首钢园展示的公共文化驿站样板间。 本报记者 韩业庭摄/光明图片

      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我国已建成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共拥有县级及县级以上文化馆3500多家。在县以下,有4.02万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7万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这些文化馆站(中心)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比如,一些乡镇由于人口减少,文化站设施和资源闲置问题比较突出,而在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又明显不足。按照过去的思路,要补齐景区等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就应在这些地方建设一批文化馆站设施。可新建馆站面临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景区等场所人流变化大,新建馆站后,如果人流减少,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牵头推出的公共文化驿站,是一种投入少、可移动、集软硬件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它为补齐景区等场所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从硬件上看,公共文化驿站是一个可移动、可装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哪里人流多,哪里有需要,就可以把公共文化驿站设在哪里,让驿站的服务最大限度地贴近人们的生活。由于是移动式空间,不占用土地指标,可以根据需求快速搭建,并且驿站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组合。例如,在文化活动丰富的地方,可以增加互动体验区的面积;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可以增加休息区和阅读区的设施。这种可装配性使得公共文化驿站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从软件上看,公共文化驿站是一个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智慧服务于一体并且可动态更新资源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平台。驿站以公共文化云平台为支撑,综合运用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整合汇聚特色文化艺术资源,可以为群众搭建鉴赏、观影、培训、体验等互动式、沉浸式、大众化的服务场景。公共文化驿站采取一站式集成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实时客流监测、用户兴趣分析、内容智能分发,对软硬件系统和内容播控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控制,能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状态下有效运行和低成本运营。

      除了提供文化服务,公共文化驿站还能根据群众需求嵌入具有其他功能的硬件模块,比如自助售卖机、电动车充电桩、快递柜以及公共卫生间等,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活。公共文化驿站里的文化服务内容群众可以免费使用,自动售卖机、电动车充电桩等硬件的经营权则归属企业,采取付费使用模式,这样就做到了事业与产业相结合,可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这是公共文化驿站与传统的文化馆站非常不同的地方。当然,不管增加多少经营模块,公共文化驿站本质上是公共服务项目,解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

      去年10月,全国首个公共文化驿站在北京市大兴区三间房村正式落地运营。根据村民们的需求,该驿站配备了数字古琴台、智慧钢琴、舞蹈体验室、数字书法台、有声书、朗读亭、数字医疗诊台以及大数据墙等功能模块,搭建起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过去,三间房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相对单一,自从有了公共文化驿站,村民们的文化生活空前丰富起来。读书、唱歌、学书法、学古琴、学舞蹈……驿站不仅受到三间房村村民的欢迎,还吸引了大量周围村庄的村民前来参加文化活动。

      除了落地乡村,景区、商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场所,都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公共文化驿站。比如,继三间房村之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公共文化驿站也投入使用,为全国各地的学员提供文化云展播、旅游导览、书法、K歌、影音、诵读、听书、钢琴、棋牌、健身、健康监测等12个方面的数字文化服务和体验。

      公共文化驿站犹如毛细血管,能够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短板,并把优质文化资源直接送到群众身边。今年6月,“24小时无人值守公共文化驿站”被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从创意提出到项目落地,公共文化驿站汇聚了包括高校、企业等在内的各方力量。公共文化驿站可根据用户兴趣进行内容分发,大大提升了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匹配度。从这个角度看,打造公共文化驿站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

      公共文化驿站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希望各方人士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将“文化小驿站”打造成“民生大工程”。 

      (作者:白雪华,系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本报记者韩业庭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