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北斗产业是重大原创性产业发展典范

    作者:产健 张丽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08日 03版)

      【光明时评】 

      日前,2024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三届大会召开,会上发布的《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指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为1431点,同比增长9.07%,产业正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发展的探索史。北斗成为中国“国家名片”,不仅打破了美西方的技术封锁,消除了技术依赖催生的国家风险,打造了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还有力回击了外界对我自主创新道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质疑,证明了新型举国体制明显的制度优势,向世界表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行得通、站得稳、走得远。

      随着人类跨入万物互联、虚实融合、泛在感知的数字时代,定位导航越发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将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等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如今,北斗产业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并逐步从“北斗+”模式转向“+北斗”模式。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各类型的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类电子)应用超过2700万台/套,北斗综合应用渗透率超过50%,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北斗产业是我国重大原创性产业发展的典范,其成功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发力。

      政府端,在战略政策设计、应用场景搭建和基础设施融通上持续发力,着力解决了产业发展从0到1阶段市场的体系化规划能力和需求牵引力不足的问题。从重大原创技术突破到规模化产业形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目标不明、路线不清、动力不足等问题会极大增加失败风险,因此,政府力量介入就成为成败的关键。1994年国家批准北斗工程立项,并提出“双星定位”构想,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为配合这一战略构想,还通过各类国家专项充分调动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成攻关,实现了技术突破。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北斗产业化绘制了路线图,规划中明确的举措也为北斗早期的应用搭建了场景,解决了“最初一公里”难题。同时,自然资源部还统筹整合了全国自然资源系统3000多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完成北斗化改造,为加速北斗全面化应用扫清了基础障碍。可以说,北斗产业的成功是新型举国体制彰显制度优势和国家力量发挥突出作用的有力证明。

      市场端,在推动技术交叉融合、需求深度互嵌、场景多维拓展上持续创新,着力提升了产业从1到N阶段的规模扩张能力。从原创技术产业化过程看,市场不仅是技术迭代、升级和变革的推动者,也是原创技术的承载者。在技术融合层面,北斗与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高度协同的技术创新生态。在需求层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快,各产业深度互嵌,推动位置服务需求的急速攀升。《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超6000亿次,峰值超过万亿次。在场景拓展层面,新消费模式、新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极大拓宽了北斗应用领域。深中通道建设通过“+北斗”的方式,有力助力解决了“海底穿针”的难题,实现了海底沉管的高精度安装;共享单车、智能穿戴、无人经济等商业模式爆火,不仅使北斗自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使其成为其他行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强劲驱动力。

      社会端,在弘扬奉献精神、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支持国产化替代上积极有为,着力增强了全社会的创造意识、支持力度和协同能力。社会力量多在价值传播、舆论宣传和技术普及等方面发挥作用,是推动原创性产业发展的第三股力量。在发展之初,面对资源不足、资金短缺的客观现实,一大批科研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义无反顾投身北斗事业,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技术应用阶段,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灾害预警等社会事务和公益行业又充当了早期试用者角色,率先装备了北斗技术。随着北斗系统的成熟,社会各界从舆论宣传、科学普及、教育推广等多方面形成了对北斗的全面支持,有力加速了国产化替代进程。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98%支持北斗定位,社会整体形成了知北斗、用北斗的氛围,北斗产业也由此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当今世界,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加速袭来,推进原创性产业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障。未来,要持续强化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同力量,为我国原创性技术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作者:产健 张丽,分别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