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9月,在第二届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大会上,宁夏发布600个人才需求目录,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医疗、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宁夏求贤若渴!来宁夏,我们一定为你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张朝在会上向全国各地人才发出邀请。
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激活创新链,是贯穿创新要素整合和转化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面对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创新活力不足的局面,如何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
做增量:十年人才总量翻一番
大约十年前的自治区两会上,一位长期在经济领域工作的人大代表,谈到宁夏人才现状时不禁感慨,“每年高考考出一火车,四年后回来一卡车”。
这一幽默比喻,引发不少人深思。宁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如何聚集人才?
一场关于人才家底的摸排开始。“肉牛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人才太少了”“装备制造高端人才捉襟见肘”……宁夏各类特色产业不同程度人才“告急”。
“和一线城市比,拼真金白银广撒网,我们没有明显优势,必须围绕产业发展特点、人才发展现状、经济发展需求精准下好‘先手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罗永峰告诉记者。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康岩,就是宁夏翘首以盼的高层次人才。今年3月,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组团到学校引才时,递上来的“政策大礼包”让康岩眼前一亮:“区市两级的安家费加起来有40万元,博士入职后直接认定为自治区的高层次人才、银川市的高精尖缺人才……”
政策很丰厚,能否一一兑现?康岩咨询了前两年到宁夏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几位师兄师姐,答复都是“妥妥的”。两个月前,康岩也入职了这家企业。“一来就住上了免费人才公寓,又提交了高层次人才认定申请,坐等安家费落地啦!”康岩说,如今她已经是一名材料工程师,还是车间科研团队的技术骨干。
像康岩这样的全职博士研究生,宁夏集聚了2400余人。宁夏还依托中央“博士服务团”、东中部省市“院士专家宁夏行”等,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60多个、两院院士153人、国内知名专家500多人。吴忠市整合区市人才专项资金700余万元,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柔性引进一支支人才团队,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特别是从江苏大学引进的专家团队,推动研发酿酒葡萄行株间自动除草机,助力葡萄酒产业发展降本增效。
向外引才的同时,就地取“才”同步开启。
对宁夏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牛建国来说,刚刚通过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期满考核,又顺利入选自治区领军人才,这样的梯次晋级,是莫大的鼓舞!
“一级撑着一级往上走,不同成长期都能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样育才,给力!”作为宁夏梯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牛建国忍不住点赞。
过去,青年人才因科研成果积累不够,难以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等到了可以拼成果的时候,往往错失了科学研究的“黄金期”……困境怎么破?宁夏构建杰出科技、行业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梯队,给不同阶段的人才“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
“进入人才培养序列后,有归属感、荣誉感,更加激励人才在岗位上不断进步。一旦划入‘人才圈’,用人单位都会给予政策倾斜和培养支持。”在牛建国看来,梯次培养计划让更多人才陆续“冒尖”,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大。
这几年,宁夏已分别遴选培养杰出科技人才8名、行业领军人才175名、青年拔尖人才1079名、青年托举人才1210名,每人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50万至100万元、最高35万元、3万至5万元资助;构建塞上技能大师、自治区技术能手、高技能人才、一般技能人才4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梯队,已评选塞上技能大师61人、自治区技术能手4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29万人。
不拘一格聚才用才,宁夏人才资源不断扩增,总量突破90万人,较10年前增长一倍。
建平台:将优秀人才用起来
前几天,宁夏大学的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鹏飞,以宁夏大学为第一单位,在《自然通讯》发表了研究论文,阐述高熵氧化物催化剂的抗水机理,在学术界引发不小反响。
是什么吸引这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化工学者,选择“栖息”宁夏?“平台的魅力!”张鹏飞坦言。
2021年底,张鹏飞被选派到宁夏大学开展对口援建工作,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相比上海,这里的煤化工产业让科研成果有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硬件条件非常不错,可以有力支撑化工技术研究。”张鹏飞依托宁夏大学的工作基础入选了202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实验室已经吸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人才30多名,形成了人才聚集的群体效应。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怎样实现人尽其才?“建好平台,吸引人才扎根创业,让‘孔雀’不再执着‘东南飞’。”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技人才与对外合作处副处长郭新富一语道出关键。
在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依托“高性能碳化硅复合材料人才建设项目”的人才小高地,该企业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结亲”。“我们合作建立了理论实验中心,还吸引相关领域专家来进行试验指导,实现了自身创新零的突破。”企业负责人王斌说,目前已经取得光伏晶硅组件回收应用于Al-SiC电子散热基板、半导体行业用重结晶碳化硅陶瓷部件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平台搭建突出连贯性、讲究递进式,目前全区组建了人才平台载体1593个,其中重点实验室4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个、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科技创新团队157个。”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刘涛说,平台真正成了人才各展所长的“竞技场”。
不断松绑的体制机制也为人才“梧桐树”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提起前几年的职称评聘状况,不少人打趣“拥堵了一条街”。长期无法评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科研人员的激情和信心。
2022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启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我们向自治区人社厅争取特设创新岗25个,用于评聘承担国家或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人才。同时,在单位内部创新设立高级职称内部定向使用岗41个,让已取得资格无法被聘任的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得以聘任,解决了15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晋级难题。”宁夏农林科学院人事处处长杨东昕说。
在宁夏,人才管理越来越灵活高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可以自主招聘博士研究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部分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大型骨干企业和地级市,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县(区);有了“绿色通道”,355名高层次人才和突出贡献人才直接评定为高级职称。
强保障:服务“走心”换人才“安心”
什么样的城市值得人才奔赴?
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典礼上,银川市再次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赵艺,铁了心留在银川,“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线下窗口,银川市关于人才政策的宣传无处不在,感觉这座城市对人才很重视。去年入职银川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后,政府每个月发放800元的租房补贴,激发了我成长进步的动力”。
在银川市民大厅,专门开设的人才服务窗口温暖人心。“到窗口咨询高精尖缺人才认定的事情,工作人员随时受理,还贴心地留下联系方式方便跟进办理。”宁夏大学博士毕业生张艺告诉记者。
“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实施一年多来,留银川就业创业青年人才突破11万人,全职引进急需紧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2500余名,连续两年翻番。
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附力,离不开“软环境”。“人才驿站住得舒适温馨,吃得很合胃口,办公条件也很便利齐全。”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的人才驿站,前来进行技术指导的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嘉告诉记者。
据介绍,石嘴山市整合资金专门建立了5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高标准配齐生活、休闲、办公、研学等设施,柔性引进天津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开展研发合作,靶向引进高校学者20余位、专家团队40余个。
“自从有了人才驿站,专家到村里指导枸杞种植,一待两三天,住着方便舒心,村民们都欢迎得很。有了专家帮带,我也成长为农民农艺师了,还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呢!”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该村人才驿站负责人张健说。
服务暖心头,创业才有劲头。在宁夏,自治区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示范带动区市县乡党委、各行业主管部门党组(党委)等建立领导和组织人事干部直接联系人才制度,开展经常性座谈交流、思想引导,增强人才归属感。多部门联动为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休假疗养等21项优待服务,已成为常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多方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创造有支撑、创意有氛围的发展生态,努力打造西部地区具有强大吸附力的人才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罗永峰说。
(本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