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做好生态守护者

    讲述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 刘维斌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30日 08版)

      【一线讲述】

      7月30日,结束了历时15天的巡护,刚走出沙漠,我就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2017年启动申遗工作到2024年申遗成功,历时7年,而对这片自然珍宝的守护,已经持续了20年。

      2004年,我成为保护区的一名巡护员,开始了与沙漠为伴的生活。因为管护区面积大,沙漠里不确定因素多,每次巡护都是七八个人、两辆车结伴而行,巡护一圈至少要一周的时间。困了就在车里睡觉,如果遇到牧户,还能“侥幸”有热水吃上一顿泡面,但大多时候都是荒无人烟,馒头就着矿泉水就是一顿饭。沙漠常常无情地“翻脸”,一场沙尘暴后,车子的轮胎常被沙子埋住,车门也无法打开……

      每次巡护都像是一次探险,最难熬的还是夏天。沙漠里的地表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人热得受不了,沙子很烫脚,巡护的车子也常常因为高温爆胎、爆缸,十天半个月走不出沙漠,只能等待外界救援。

      这样的巡护,每个月至少要进行一次,我们已经坚持了20年。野生动植物普查、检查动物疫源疫病、观察植物生长量、监测记录湖泊水位情况、劝返违规放牧牧民……20年来,我和同伴深入牧户宣传禁牧和生态保护知识,救助了数不清的野生动物,核查了数不清的疑似问题图斑,眼看着遗产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湖泊周围的植物越来越茂密。

      遗产地内住着50多户牧民,他们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还加入我们的行列,成为自然遗产地积极的生态守护者。乌兰塔塔拉嘎查是青羊的栖息地,当地牧民会专门将自家的草场留出一部分供野生青羊吃。

      近年来,在申遗过程中,阿拉善右旗实施防风固沙、植被恢复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使巴丹吉林沙漠生态保护达到世界自然遗产标准。

      申遗成功是件大事,我们要持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

      (本报记者高平、王潇采访整理)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刘梦、陈海波、方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