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董蓓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01版)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创造了一个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看,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正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

      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

      作为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跨海直连,深圳、中山两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经济生活圈”,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了发展新动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重大工程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至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

      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大国重器不断“上新”。

      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2023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2年下降超过35%;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业链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

      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经过75年发展,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运输服务能力连上台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铁路和公路客货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

      …………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5%的增长,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没有改变,我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该负责人说。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来下姜参加‘村跑’吧,过不一样的中秋。”近日,2024浙里乡村健康跑活动在浙江杭州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启动,吸引了各地爱好跑步的游客前来“打卡”。千岛湖畔,人们不仅能全景式欣赏沿途的山水田园风光,还可沉浸式体验“村味”“村居”,享受一段惬意的“慢时光”。

      很难想象,宛如“桃花源”的下姜村,曾是一个“脏乱差”的“穷村子”。20多年前,村民们上山砍树、烧木炭,乱扔垃圾,“山上光秃秃”“河里臭烘烘”。

      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下姜村封山育林、建沼气池,“摇身一变”成为“绿富美”。如今的下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旅游越来越火,村民们的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下姜村积极践行先富带后富,与周边多个乡村抱团发展,一起走上了共富路。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放眼全国,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着力解决城镇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194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171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管齐下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0%。

      我国在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更加深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层出不穷。

      此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创了崭新局面。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扩大互利共赢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说,近年来,中国多次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一直是跨国公司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年度引资规模连续30多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也在持续扩大。今年前7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1万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已经连续6年参加进博会了,非常看好中国大市场,期待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博会的“老朋友”、孟加拉国参展商萨夫说。透过进博会这扇窗,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从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到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组成的“展会矩阵”,中国开放的“舞台”越来越大……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走过千山万水,仍须跋山涉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勇毅前行,必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在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刘坤 董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