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调研显示

    青年大学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 信仰坚定 自信自强 挺膺担当

    作者:郝文斌 赵俊达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13版)

        图表数据来自课题组调研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安徽铜陵义安区东联小学支教。过仕宁摄/光明图片

        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选手在赛前调试比赛机器人。朱吉鹏摄/光明图片

        北京大学生暑期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发

      【调研报告】

     全国教育大会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指明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基于此,2019年以来,笔者所在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组连续5年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累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走访调研等形式,抽样“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等的155323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深入调研。

      调研显示,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成效明显,青年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网络素养和法治意识持续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挺膺担当的奋斗精神持续高涨,青春校园焕发新活力,莘莘学子展现新气象。

    青年大学生高度认同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年大学生入党愿望显著增强。各地高校紧抓参与重大活动、新生入学等契机,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新生提交入党申请比例超过学生总数六成,比例逐年攀升。综合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阅读报告数据,《共产党宣言》等理论类、思政类经典图书近五年的借阅量增长了一倍有余,关注度更是持续居于前列。青年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信仰选择更加坚定,与时代脉络相通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调研发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当代大学生很好地感知到了历史战略机遇,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在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并在新时代通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展现强大的育人引领力。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显著增强,8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我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

      调研发现,“国风热”在青年大学生中悄然兴起,青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如马面裙等“新中式”服装、“国风”文创产品等在青年群体中持续“圈粉”。今年大学毕业季,不少毕业生在传统学位服上加入汉服云肩、簪花学士帽、中式盘扣等中华文化元素,上海、广东、山东等多地高校设计更新“国风”学位服,引发毕业季网络热潮,充分展现了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更深层次地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也进一步夯实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石。

      调研显示,青年大学生非常赞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度访谈发现,青年大学生在感悟文化力量、显著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能理性认识其他文化,没有走向“文化自负”“文化自闭”的极端,能够自觉进行文化思辨,同时更加开放包容。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其他文化的优长”,82.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独特优势不断凸显,青年大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过程中,能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好、发扬好。

    青年大学生网络素养和法治意识持续提高,敢想敢为、善作善成

      作为“网生一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呈现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经过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普法教育,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能知网、懂网,恪守底线原则,持续弘扬正能量。调查显示,90.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网络判官”自诩正义现象,82.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虚拟空间仍然需要守住底线,严守法律法规”。

      数据显示,青年大学生能够以身作则,面对网络暴力不做旁观者。9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我会坚决同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说不”,91.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排解负面情绪不应带给他人伤害,人身攻击不可取”。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青年大学生在守牢底线的同时,网络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为网络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课题组观察发现,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创建新媒体平台账号传播正能量。近年来,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参与创作和投稿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传播科技、人文、法律知识等正能量的优质大学生UP主显著增加。在国家持续推进普法教育、深入推进“宪法宣传周”,高校不断建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等相关教育引导下,青年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不断提高,恪守法律底线意识持续增强,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年踔厉奋发,不断用奋斗书写青春、用奉献实现价值,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调研显示,青年大学生对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个人价值信心坚定,85.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每个人的梦想都应该被善待,奋斗才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越来越多大学生主动选择“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在奋斗的“大熔炉”中淬炼、成长,敢担当、肯吃苦、讲奉献。90.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能够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奉献青春、服务社会,是青年的责任担当”。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55.2万名大学毕业生主动投身“三支一扶”,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

      奋进中的青春身影,激励和影响着更多青年追求卓越。调查显示,96%的受访大学生赞同“在打拼中演绎芳华,在奋斗中实现价值”。深度访谈发现,对“在新疆乌鲁木齐站,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等车间隙看书”这一现象,94.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他们“不负韶华,时刻保持求知欲,这才是青年人的模样,积极向这些大学生学习”。

    增强思政引领力,持续赋能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一是抓好关键课程,强化顶层设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突出教学导向,注重贴近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用真理的力量引导青年大学生。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结合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新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打造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高地,搭建新型学术共同体平台,进一步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理支撑。三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与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入把握不同学段教育规律,充分发挥一体化牵头单位骨干教师力量和资源挖掘作用,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统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讲好新时代伟大成就故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支撑。讲活、讲透思政课,重要的方法是用“身边事”传递“大能量”,用“身边事”启发教育青年大学生,用“身边成就”引领激励青年大学生。二是用好用活优秀文化和育人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程不能仅停留在“小课堂”,更要走向社会“大课堂”,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充分挖掘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红色场馆育人资源、“大国重器”育人资源等,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分,加强课内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验证、认识课堂知识。三是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各类课程、课后德育、自我教育融汇协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更要充分激发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充分提炼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典型案例,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道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先生”自觉担当强国伟业、民族复兴的使命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要加强课后德育支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学生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关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伟大变革中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责任,在深刻感悟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加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改革,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一是深入推进思政工作数字化。应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思政指数”,围绕学生兴趣特长、成长需求、学习生活等内容,利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思政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行为等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分析。加强数据和算法治理,将育人数据进行整合、研判、调配和再处理,为思政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形式,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准度和吸引力、影响力。二是着重加强融媒体平台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动态把握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想引领方法和手段,激活网络资源与新媒体资源,推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阐释党的主张、讲述新时代伟大变革故事、挖掘身边优秀育人资源,把线上互动和线下沟通结合起来,提高对青年大学生的引导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三是提升青年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将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教育纳入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在专门课程建设基础上创新教育方法,以多样、新颖形式融合网络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深入掌握法律知识、了解网络行为规范和道德等,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法治素养和权益维护能力。

      第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明道信道”的卓越教师。作为教师,传道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教师只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才能用自己的理想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引领学生的信仰。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党、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让教师成为“立德修身”的卓越教师。广大教师要自觉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自觉做“为人、为学、为师”的典范。让教师成为“潜心治学”的卓越教师。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科技发展前沿,乐思善学,刻苦钻研,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广大教师要以提升育人智慧为目标,保持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做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深耕教材、深耕课堂,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积极探索,努力成为人师与经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让教师成为“开拓创新”的卓越教师。广大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作者郝文斌系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赵俊达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